研究報告:英國大學喪失獨立性 不敢說北京的壞話
日經亞洲報導,一份新報告指出,英國的學者和學生因害怕遭到北京報復而面臨自我審查的壓力,這導致英國大學的中國研究出現「系統性扭曲」,不敢碰觸北京認定「敏感」的領域,更是不敢批評北京。
這份由關注英中雙邊關係的研究團體「英中透視」(U.K.-China Transparency, UKCT)上週發布的報告顯示,英國大學不敢冒犧牲中國學生學費收入的風險,自我審查,因為中國學生貢獻的學費已佔頂尖大學四分之一的收入。
報告稱,這種自我審查正在損害大學和學者提供給政府、媒體、智庫、企業和公眾的資訊品質。UKCT的分析基於50位在英國的中國問題學者回應,儘管他們邀請了超過1800人參與。
孔子學院
這份調查結果發布之際,英國高等教育監管機構「學生事務辦公室」(Office for Students, OFS)正開始實施一項新法,要求大學有責任確保學術自由。
這包括審查與外國政府或其附屬機構的協議,例如推廣中國語言文化的孔子學院。如果這些機構被發現壓制研究或實施意識形態審查,大學必須終止相關協議。
目前,超過20所英國大學與中國的機構合作,設有孔子學院。
學者面臨威脅不得碰觸北京禁區
UKCT 的報告詳細記錄了多位學者的證詞,他們表示受到中國當局多種形式的壓力和恐嚇。這些壓力包括像是拒絕簽證與騷擾家屬。
針對那些對新疆人權問題等敏感議題進行研究的學者,中國當局會拒絕簽證申請。報告舉了一個例子,一名來自中國的訪問學者告訴另一位學者:「我們正在監視你。」
而在英國工作的學者,其中國家屬會因其研究而受到騷擾,這尤其普遍出現華裔出身的大學教師。報告指出,對中國公民的監視已根深蒂固,以至於中國本身的監視系統性行為,似乎已複製到了英國。」
華裔變成中國管控禁臠
聖安德魯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榮譽退休教授、中國研究創始人李歐梵(Gregory Lee)表示,針對新疆、西藏和香港等敏感議題進行研究的學者,審查問題一直存在。但他指出,在英國出生的華裔學者面臨更大的騷擾風險。
他說:「過去40年間,華裔大學教師的數量大幅增加。他們對於研究(必有政治議題的)現代與當代中國,表現出的極端謹慎,對英國中國研究的範疇產生了影響。」
去年,在由頂尖英國大學組成的羅素大學集團(Russell Group),包括牛津、劍橋和倫敦帝國學院在內,中國學生的學費收入約佔總學費收入的25%。
在受訪者中,64%的人認為對中國學生的財務依賴影響了大學與北京之間「關係的重要性」。超過三分之一(38%)的受訪者認為,這些考量使敏感研究變得更困難,而46%的人則不這麼認為。
英國政府表示,他們正與學生事務辦公室合作,並將考慮懲罰性措施,包括罰款、暫停大學註冊,甚至註銷註冊,以應對違規行為。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