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寒武紀連兩交易日收盤創史高!市值飆破3500億人民幣背後的四大核心邏輯
中國晶片商寒武紀 (688256-CN)今 (13) 日延續昨日漲停氣勢再度收漲 1.31% 至每股人民幣 860 元,連兩天創歷史收盤新高價格,今日成交額 113.5 億元,排在東方財富、新易盛跟中際旭創之後。今年以來,寒武紀股價累計上漲超過三成。
「寒王」爆發性行情背後是多重利多因素的共振。首先,業績超預期。儘管未證實傳聞,但財務數據顯示寒武紀備貨動作顯著。去年第三季以來存貨連續增長,今年首季預付款項創歷史新高,市場推測其晶圓採購量激增,為下半年大客戶訂單交付做準備,加上華為 UCM 技術突破降低對海外 HBM 依賴,寒武紀作為國產 AI 晶片龍頭,推理場景毛利率或達 60% 以上,業績彈性備受期待。
其次,華為昨日發佈 AI 推理創新技術 UCM,通過演算法優化將推理效率提升 40%,顯著降低對輝達 HBM 存儲技術的依賴,推動國產 AI 晶片生態閉環形成。寒武紀的思元系列晶元已適配千億參數大模型訓練,政府智算中心集采份額超 40%,深度受益於國產替代浪潮。
再者,輝達因合規問題被約談,且必須上繳 15% 的在中國銷售收入,加劇國內科技企業對國產算力的迫切需求。寒武紀作為唯一能量產 18 吋半導體級矽片的上海合晶核心客戶,技術自主性凸顯戰略價值。
最後則是行業需求爆發。全球 AI 算力需求呈指數級增長,谷歌、Meta、亞馬遜 2025 年資本開支同比上調 30%,AI 晶片市場規模在 2030 年料將占半導體市場 45%。寒武紀的雲端推理晶片已送樣字節跳動,訂單能見度延伸至 2026 年。
另據《券商中國》報導,寒武紀已向全球頭部的 ABF 載板供應商景碩 (Kinsus) 下了巨額訂單,鎖定其 2026 年 50 萬顆高端 AI 晶元的載板產能。作為驗證,寒武紀在景碩的單月投片量已達 2 萬顆,顯示出強勁的產能爬坡和量產執行能力。該訂單對應的產品為「等效思元 690」的高性能 AI 加速卡,其平均銷售單價 (ASP) 高達 8 萬至 10 萬元人民幣。基於此訂單推算,僅此一項即可為寒武紀在 2026 年貢獻 300 億至 400 億元的潛在收入。同時,該公司今年下半年業績被認為將超過預期,全年營收有望突破 100 億元大關。
專家則指出,寒武紀股價近日大漲顯示市場正對該公司展開一場徹底的價值重估,背後是從「研發驅動」到「訂單驅動」的商業模式根本性轉變。
長期以來,市場對寒武紀的疑慮在於高昂研發投入能否轉化為確定且規模化的商業收入,近日股價頻創新高,加上流出的供應鏈資訊則給出有力回應。
景碩是全球頂級 IC 載板製造商,其 ABF 載板是 AI、HPC 晶片的「地基」,技術壁壘高、產能緊俏。寒武紀下達 50 萬顆等級的年度訂單,傳遞出多重確定性訊號;一,產品性能達相當高標準,否則景碩不會預留巨大產能,這印證了寒武紀新一代產品的性能與可靠性;二,單月 2 萬顆的投片量表明寒武紀的量產能力成熟,設計、生產等流程已跑通;最後,50 萬顆產能預購模式意味著與下游客戶簽訂了長期供應模式。
這項轉變將重構寒武紀的財務模型,今年營收衝擊 100 億元將是其轉折之年,證明商業化初步成功。2026 年,光是景碩訂單對應的收入就高達 300 至 400 億元,公司整體營收規模可望邁上新階梯。當營收預期從百億級躍遷至數百億級且有供應鏈硬數據支撐時,資本市場對其估值系統必然發生顛覆性變化。
寒武紀能走到今天,是過去數年在科技、供應鏈和市場端「三線並進」的結果。技術端堅持自研 MLU 架構,軟體平台 CANN 對主流 AI 框架相容性與最佳化程度不斷提升,形成核心護城河,而供應鏈端採取全球化與國產化並行策略,鎖定國際頂級供應商保證產能,與國內廠商合作建構備胎方案,市場端則抓住全球 AI 需求窗口期,滿足國內市場效能、成本、供應安全。
市場對寒武紀的看法也在轉變,從第一季普遍質疑,到第二季分歧驗證,再到本季至今一致看多與搶籌。寒武紀股價的爆發顯示其已跨越從「技術研發」到「商業化量產」的死亡谷,長期價值中樞上移。未來雖仍面臨保證晶片交付、維持 ASP 水準、轉化營收為獲利能力等挑戰,但市場已選擇相信其訂單和產業發展前景。
更多鉅亨報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