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歐洲應學會「權力的語言」
(德國之聲中文網)《時代》周報發表評論稱,俄烏戰爭、貿易沖突以及地緣政治競爭的陰影籠罩之下,中歐對話早已不見了從前的熱絡場面。相反,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本周四在北京會晤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時,氣氛將會相當冷淡。這篇題為《歐洲應學會使用權力語言》的評論寫道: “今年本應輪到習近平到訪布魯塞爾,但他顯然沒有遠赴歐洲的興致;於是歐盟高層就只好親自出馬了,且一天後就需打道回府。峰會原定兩天,但中國領導層顯然不願花費太多時間來對付這些令人煩惱的歐洲人。
事實上,雙方本來是有理由大肆慶祝一番的:整整五十年前,歐盟(當時還是歐共體)正式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歷經半個世紀的友誼,本來值得中歐雙方共同舉杯慶賀。但中歐關系嚴重吃緊的當下,誰還有心情去舉行慶祝活動。
曾幾何時,人們曾對中歐關系的前景充滿了期待:兩個龐大又完美互補的經濟體,而且相互之間又沒有根本性的政治分歧。同嚴重對抗的中美關系相比,中歐關系本不應變得如此復雜。然而,這也正是問題所在,中國領導層不斷嘗試挑撥美歐關系,並將歐盟拉入自己的陣營。但中國領導層直到今天都無法明白的一個事實卻是:從布魯塞爾角度看,盡管歐美之間有著諸多分歧,但絕不存在對中美實行‘等距離外交’的可能,歐洲人與美國人依舊是最緊密的盟友。
《時代》周報評論指出,中歐建交五十周年之際,中國在侵烏戰爭中對俄羅斯提供的支持,中國過剩產能對歐洲市場的沖擊以及中歐之間巨額的貿易逆差等等,已經令中歐之間的裂痕暴露無遺:
“中國領導層並不缺乏自信。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的貿易戰中,不同於其他所有國家,中國選擇了對抗。既然美國制定的特別關稅都不能令中國屈服,那麼歐盟制定的制裁措施又怎能給中方留下深刻印象呢。
2019年,剛剛出任歐盟委員會主席的馮德萊恩就曾表示:‘歐洲必須學會權力的語言。’在此之後,普京、特朗普以及習近平的所作所為已經證實了馮德萊恩的判斷是多麼的正確。本周四在北京,馮德萊恩將有機會再度深化她對權力政治的認知。”
《法蘭克福匯報》駐華記者以“歐盟對華戰略的廢墟”為題,刊發評論指出,歐盟的對華關系去風險戰略並沒能奏效,歐洲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性反而在繼續上升,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歐洲的政界和商界在相互阻撓。
文章注意到,中國對全球稀土產品市場的壟斷仍在不斷強化,歐盟對華貿易逆差也在上升。在人工智能、新能源、電動汽車領域,中國技術的優勢正在不斷擴大。每一項歐洲沒能掌控的科技,都在增加歐洲的依賴性。
“科技民族主義一直是習近平治國的重要特征。他的‘中國制造2025’產業戰略固然浪費了大量資源,但是也取得了成效。中國在電池技術、稀土加工方面遙遙領先。英偉達CEO黃仁勳也強調指出,全球AI研究人員中,有一半是中國人。中國各大高校正在高調宣揚削減人文社會科學的經費,轉而把資金投入到理工科。據《自然》雜志報道,全球十大科研機構中,有8所來自中國。
老歐洲似乎還沒有適應次要伙伴的角色。只有在處於強勢地位時,才能搞去風險,處於弱勢地位時就沒法這麼搞。現在有一家法國科研機構建議,應當為了在稀土加工技術領域趕超中國而限制中國工程師入境歐洲,這恰恰說明了歐洲人在心理上的不適應。中國當年要是限制外國專家入境,根本不可能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內崛起為工業超級大國。中國張開雙臂熱情歡迎外國專家,時而友善、時而粗暴地榨取他們的專業知識。如今,中國也在限制自己的新技術出口外國,並限制本國專家出境。對於歐盟而言,真正正確的戰略應該是用自由民主的承諾去吸引這些中國專家,而非對每一個中國人都心懷恐懼。
歐洲的企業已經認識到了世界變化的趨勢。出於關稅、工資上漲等因素,歐洲企業如今更少地向中國轉移產能,但是卻繼續向中國轉移研發資源。企業別無選擇,否則就會錯過科技發展浪潮。但是歐洲政界卻沒有看到、或者說不願看到這一點。政界與商界之間的這一矛盾,正在成為歐洲地緣政治定位的最大問題。刨根問底,現在歐洲就只有兩個選項:選項一是,歐洲政界和商界齊心協力在本土逐步增強產業競爭力,當然這會在社會福利體系等方面造成慘痛代價。選項二是,歐洲政界重新進行地緣政治定位。但是這在道德倫理等方面也會是苦澀的,畢竟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會是歐洲的價值觀伙伴。
然而,現在的狀況卻是:政界和商界正在相互阻撓,企業正在破壞政界的地緣政治目標,政界則在破壞企業的商業目標。這堪稱是最最糟糕的選項。”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