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前鋒/數位健康照護成新顯學 台廠出海搶AI醫療大餅
自COVID-19疫情爆發後,許多國家醫療體系陸續面臨醫護人員短缺的問題,為減輕醫護人員負擔,不少醫療院所加快數位化的腳步,並大舉導入AI應用,引爆AI醫療大商機。據市調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預估,2025年全球AI健康照護商機約216億美元,2030年可望成長至1,106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38.6%。根據本刊調查,包括長佳智能、雲象科技、宏碁智醫、安克生醫等台廠近年積極插旗海外,陸續傳出捷報。
「現在很多國家的醫院都面臨人力短缺的問題,只好透過數位化來提高工作效率或創造比較好的工作環境,藉此彌補或減輕人力短缺所造成的衝擊。在德國,一間數位化的醫院往往較容易招募病理科醫生,因為數位化除減輕他們的工作負擔,還可以讓他們在家裡面透過網路處理診斷工作,不用大老遠開車到辦公室,以後沒有數位化的醫院可能會有點慘!」談起醫院的數位化為何會在近年風起雲湧,雲象科技董事長暨總經理葉肇元向本刊提出他的觀察。
醫療科技 再創台灣強項
尤其在新冠疫情爆發後,許多醫療院所都面臨醫護人員短缺,大量導入數位工具已成必要之舉。長佳智能總經理李友錚也向本刊直言,要讓醫院正常運作,不讓醫護過勞,短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數位化,導入AI等工具。過去影像醫學醫師,照完X光或MRI後,往往要花許多時間看片,現在可把這個工作交給AI,減輕他們的工作負擔,防止更多醫護人員流失。
研調數據顯示,醫院數位化意願提升的確讓整個醫療保健人工智慧市場呈現高速成長。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預估,2025年全球醫療保健人工智慧市場規模約216億美元2030年將大幅成長至1,106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CAGR)高達38.6%。
本刊調查,看好醫院數位化所帶來龐大的軟硬體商機,包括長佳智能、雲象科技、宏碁智醫、安克生醫等台廠紛紛積極布局,並且成功插旗海外市場。「台灣有二種人才是世界級,一是醫療人才,另外就是資訊科技人才,將這二個強項合在一起若能創造出第三個強項,將來或許會產生另一個台積電或Nvidia。」李友錚樂觀地說。
李友錚進一步表示,Medical AI(醫療人工智慧)目前全球有一大堆公司在做,但不像AI晶片或晶圓代工,Medical AI在全世界目前看起來沒有一家公司獨大,而是呈現百家爭鳴的狀況,但未來勢必會有人脫穎而出,或是被淘汰。
長佳智能 醫材證量領先
「公司AI產品在海內外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數量的多寡,可能會決定公司未來的競爭力強弱。」李友錚進一步表示,未來醫院所需要的數位化或AI工具非常多,可能是幾百項,甚至是上千項;醫院不可能跟幾百家Medical AI合作,這樣會很難管理。所以,醫院最後只能選擇跟幾家大型的Medical AI公司往來。
「擁有越多AI產品或技術的公司,競爭力會越強!」李友錚說。秉持這樣的想法,長佳智能目前在海內外取證的數量遙遙領先國內許多同業,台灣19張,美國13張,其他國家16張。
針對數量門檻,李友錚表示,未來一家Medical AI公司手上沒有50項的AI相關產品,恐怕很難生存。話鋒一轉,他直言,「不見得要自己去開發這50項產品,可以跟醫院合作或取得代理。但你要談代理,你手上沒有一定數量的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醫材許可證,別人未必會理你。」正因如此,縱使在美國取得一張醫材許可證,可能需花費新台幣3千萬元,長佳智能也毫不遲疑。這一點,很多小型的Medical AI公司應該做不到。
正因長佳智能取證數量遙遙領先許多國內同業,未來國外的Medical AI公司要進入台灣市場,可能會優先考慮跟長佳智能合作,而長佳智能也能透過這些合作夥伴,將產品賣到國外。「這跟航空市場的生態很像,單一的航空公司無法創造出飛到每個國家主要城市的航線,但可以跟其他航空公司組成聯盟,達成這樣的目標。」李友錚笑著說。
目前,長佳智能海外營收的占比已有20到30%,接下來選定東南亞市場,做為提升公司海外營收的新目標市場,並將越南做為進軍東南亞的第一站,協助越南震興醫院導入AI產品。今年初辦了AI骨齡輔助診斷的義診,不但解決醫院缺乏看骨齡的專業醫生的困擾,還為醫院帶來新業務的可能性,反應相當好。
雲象專攻 數位病理AI
相較於長佳智能的積極度,雲象對於取證的態度、策略就保守許多。葉肇元表示,取得醫材許可證後,AI醫材產品便不能隨便改、調校;然而,AI進步得很快,重新取證,除了又耗費一筆取證費用,產品推出的時間也會耽擱。「並不是所有的Medical AI都非得是醫療器材,若沒有跟病患收費,也沒有強調療效,而且也沒有進入病患體內,僅供醫生參考之用,醫院願意使用,還是會有商業價值。」葉肇元說。
葉肇元補充說道,AI產品若要取證,可能墊高研發成本,若將其反映在售價,產品有可能不太容易賣出去。據了解,美國的Paige拿到FDA第一個數位病理醫材許可證後,因為研發與取證成本過高,產品根本賺不了什麼錢。
雲象目前手上的AI產品取證雖然不超過十個,但公司在國際上受到矚目的程度,卻不輸許多取證超過二位數的同業。葉肇元透露,數位病理AI雖然是雲象主要收入來源,但雲象引起市場高度關注,卻是來自血液病理的骨髓抹片AI。此產品開發難度很高,所以話題性非常強,受到醫生關注程度也高,某些醫學中心的院長,就因此對雲象留下深刻印象。
建立形象 推向國際市場
事實上,骨髓抹片AI不只打開雲象的知名度,也把雲象推向國際市場。葉肇元表示,新冠疫情期間,雲象以骨髓抹片AI參加了一場歐洲血液病理協會的線上展覽,讓許多醫生留下深刻印象;其中,有某家德國醫院的血液病理醫生發現雲象也有開發數位病理AI產品,後來這家醫院要做數位轉型時,邀請雲象投標,雲象也順利得標。
葉肇元驕傲地說,德國醫學中心等級的醫院,目前有四家開始導入數位化,雲象擊敗飛利浦(PHILIPS)等醫材巨鱷,拿下其中3家的訂單。事實上,如果以近期市場新的建置案計算,雲象很可能已經是全球數位病理影像系統TOP 5的廠商,在德國與日本更有可能是TOP 2。
加鏡LINE新聞不漏接
醫療缺工AI補/數位化避免醫護過勞爆肝 台廠分進合擊打造AI醫療新神山
醫療缺工AI補1/AI醫療進軍國際需跨一高門檻 長佳智能掌握優勢征戰國內外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