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這塊土地,承載太多情感」──楠西震後50天,她們以共助縫合受傷家園

報導者

發布於 03月14日06:21 • 文字 曹馥年 攝影 馬雨辰 核稿/梁玉芳;責任編輯/黃鈺婷
0121強震,位處震央的楠西居民不坐等外援,亦發揮自助、共助精神,協助彼此在家園土地上站起來。圖為楠西灣丘里民黃美淑,她與一群居民在當地廟宇前搭帳棚,共炊互助,度過災後第一個月。(攝影/馬雨辰)

農曆年前一場強震,震撼台南市楠西區這座寧靜山城。近半居民家毀屋傷,惶然不知未來何去何從。追蹤震災後續的過程,《報導者》遇見3名楠西女性,她們或遊子返鄉,或外地移住,都因為深愛這片人情味濃厚的土地,與家人在這裡扎根。當大地震動,她們收拾受災的家園,擦乾眼淚,即時傳播災區訊息,或為老人、孩童撐開一方心安天地,在人助之外,也發揮自助、共助精神,是這百果之鄉的韌性縮影。《報導者》藉由她們的視角,帶讀者看見這一個多月來的楠西人生活實錄。

Ⅰ.返鄉青農呂英瑛:集結社群力量,讓災後楠西被看見

地震前15分鐘,楠西龜丹里的芭樂青農呂英瑛,剛許下40歲生日願望。

去年(2024)對呂英瑛來說是很不平凡的一年。返鄉務農12年後,她與先生的芭樂果園生意終於穩定。她有個夢想:想和楠西農友共組蔬果運銷合作社,推廣優質農產。去年元宵節,她向楠西信仰中心的北極殿上帝爺公許願。彷彿神明應允她的心願,她連擲12個聖筊,迎回平安龜王

合作社去年底順利成立,時逢年節前夕,水果價格佳,通路對產品的反應不錯。一位懂紫微斗數的朋友告訴她:「英瑛,妳接下來要走大運了!」

2025年1月21日零時一過,在果園忙碌一天的呂英瑛在家人祝福聲中許願,希望大家平安健康,合作社有好成績,理念更被看見。接著拖著疲憊身軀,闔上眼皮秒睡。

呂英瑛怎也沒想到,她的40歲,會以天崩地裂開場。

生日當天天崩地裂,她用一支手機串起社會善意

地震以來,Facebook社團「楠西在地人」版主呂英瑛串起外界資源與民眾需求,也在這個居民普遍高齡,不擅使用網路的偏鄉,肩負將災情傳出去的重要角色。(攝影/馬雨辰)

她在先生的驚惶叫聲中睜眼,大地如浪起伏,人都站不穩。她跌跌撞撞拉開大門,和先生抓著國小五年級的兒子往外衝,接著雙腿一軟,跪倒在地。

街上都是驚魂未定的居民,有人嚇到不敢回家,抱著棉被鑽進車裡睡。她位在楠西區東勢里的娘家位處重災區,老鄰居的房子歪了,水塔爆開,家裡成為水鄉澤國。娘家廚房裂開下陷,最大的幸運是沒有人命損傷。

媒體第一時間的關注焦點,集中在有人受困的民宅,甚至最初傳出的屋損災情只有10來戶,呂英瑛清楚遠遠不僅於此。天亮後,她走進受災房屋,拍下照片、影片,放上她管理的Facebook社團「楠西在地人」,呼籲居民一起把災情PO上網,「請記者幫幫我們!」

「楠西在地人」成立10年,是楠西食衣住行育樂的資訊集散地,地震前社團成員1.2萬人,是最大的楠西線上社群。這次地震後一口氣增加1萬名成員,成為災情回報、物資募集、重建資訊、民意交流的關鍵節點。

40歲,在楠西這個近3成人口是長者的超高齡農村被歸類為「年輕人」。作為少數有能力對外發聲的年輕人,呂英瑛發動社團力量募集物資。災後第一時間,超商熟食搶購一空,很多人家裡沒水,廚房震壞,所以頭幾天先募食物;接著寒流來襲,她集中火力,募集帳篷、睡袋、保暖用品。一將需求貼上社團,幾乎立即得到回應,她與里長、區公所拉群組,分流源源不絕的善意。

愛心來了,「裝潢蟑螂」也來了。有人假借「免費服務」,卻開出離譜的材料高價,欺騙不清楚行情的居民,呂英瑛趕緊發文提醒大家小心詐騙。眼見下起大雨,她與里長拿起手機,徵詢哪裡能調到棧板,讓住帳棚的鄉親墊高棉被,別挨在濕冷的地上。訊息一通一通來,最混亂的頭幾天,她忙到邊吃飯邊講電話,過年回新竹婆家也盯著手機看,就怕自己錯過什麼重要事務。

素昧平生的善心人湧入楠西,許多人從外縣市趕來幫忙,過年期間的熱食、物資沒斷過。她常紅著眼眶,問對方怎麼對楠西這麼好?答案一致:「我們有能力,就會幫忙到底。」

楠西人不坐等援助,偏遠地區老人家未能及時下山領取物資,楠西子弟返鄉應援,透過社團串接里長,將愛心送入資源末梢地帶。便利商店店員認出來買晚餐的呂英瑛,主動徵詢是否還需要志工。一聊才知店員家的老厝也成紅單戶*。即使自家受損,人們仍願為家鄉土地付出心力,她心頭湧上溫暖。

紅單戶*:主結構受損有結構安全顧慮或地基不穩,不宜居住,須拆除或修繕。

遊子返鄉務農,盼守護楠西記憶

呂英瑛(中)娘家的廚房在地震後下陷,得整個打掉重建。看著乘載家常菜香的空間化為瓦礫,她與母親(右)固然不捨,卻也相信,只要家人都在,新的回憶,就能從瓦礫堆中長出來。(攝影/馬雨辰)

從市區的楠西、東勢里到接近曾文水庫的密枝里,呂英瑛跟著里長、青農跑透透,把聚落的損傷與需求透過Facebook社團散播出去。為何那麼拚?因為眼前塌毀的,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記憶。

跟著呂英瑛走一趟楠西,會感覺她好像認識這裡的每個人。她父親是東勢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母親出身當地大家族,走到哪都有舊識與朋友。楠西滋養她度過童年,許多角落都有她的成長記憶。

楠西沒有高中職,孩子國中畢業後得出外升學,接著求職,離家鄉愈來愈遠──呂英瑛也有過這段歷程。離鄉後,她發現幾乎沒人聽過楠西,她先生也不例外。「我老公是新竹竹東人,我說我家在台南楠西,他以為是高雄的楠仔坑(Lâm-á-khenn,楠梓)。」

她婚前跟先生一起在新竹經營餐廳,但止不住地想念楠西,在電話裡聽到母親聲音就掉眼淚。先生捨不得,把餐廳收了,陪她一起回鄉。楠西是開發受限的曾文水庫水質水量保護區*,就業機會少,毫無務農經驗的兩人,決定嘗試技術門檻較低的芭樂。他們在楠西龜丹里找到兩甲農地,先四處求教技術;種出水果後要煩惱通路。雨季搶收時,她踩著濕黏的土,推著滿車近百斤芭樂,胸口痛到喘不過氣,卻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

水質水量保護區*:為保護水資源,自來水事業依據《自來水法》第11條之規定申請劃定公布「水質水量保護區」,禁止或限制貽害水質與水量之相關行為,如禁止設置焚化廠、汙染性工廠、以營利為目的飼養家畜、家禽等。政府相關部會亦依相關法律,對位於「水質水量保護區」內之相關開發與土地利用行為,予以管制。

她苦笑地說,地震之後,「現在大家終於知道楠西在哪裡了。」楠西的山水依舊美麗,只是人跟建築一樣,外表看起來好好的,裡面都內傷。採訪半途,她請我們等一下,她要帶兒子到玉井收驚。雖然學校震後提供心理輔導,但兒子嚇得不輕,得抓著父母的手才能放心入眠。

這段時間,看著一棟棟崩毀變形的房子,呂英瑛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難受。楠西人歷經震變,房屋毀損,驚魂未定,未來看似渺茫,但楠西人仍然不願離鄉,因為──

「這塊土地,承載我們太多的情感。」

Ⅱ.在地NGO課輔主任林蕙君:震後持續為偏鄉兒童撐起避風港

「小太陽關愛協會」與「普力食物銀行」是楠西唯二的在地NGO(非政府組織),兩者共用辦公室,一樓是食物銀行,二樓以上是課輔空間。楠西人口8,500多人,18歲以下兒少不到700人,小太陽是當地唯一的兒少社區關懷據點,接受學校與里長轉介,為有社會福利身分、邊緣戶家庭以及有課後照顧需求的孩子免費課輔,目前服務24位國小生。

小太陽社工督導顏世華表示,楠西就業機會少,上班族家長到20~50分鐘車程的玉井、善化、永康工作,部分家長搭巴士通勤,回楠西往往已過晚餐時間。務農家長看天吃飯,農忙時節,常晚上8、9點才能返家,許多孩子下課後只能在超商流連。小太陽成立之後,家裡沒大人的孩子就能到據點寫作業、吃晚餐,等父母下班。

家園開始重建,大人、小孩仍有心傷

小太陽關愛協會課輔主任林蕙君的家被強震扯出好幾道裂口。災後一個月,她回想起死裡逃生那晚,依舊心有餘悸。(攝影/馬雨辰)

在震後第三週造訪小太陽協會,採訪的背景音,是左鄰右舍鑽牆施工的轟轟聲。這排建築放眼望去都是黃單*,協會是唯一例外。但仔細一看,一樓地板裂了,二樓結構牆歪了,三樓窗戶在地震時整片掉到馬路上,幸好沒砸到人。

黃單*:受損情形無結構安全顧慮,但內部非屬主結構的物件有掉落傾倒傷人顧慮,或鄰近環境有建築物傾倒疑慮可能受波及等情況。

和孩子聊起地震那晚的記憶,有人遲遲不敢回家,和阿媽在車上睡了一個禮拜;也有人一臉瀟灑,表示「在睡覺,沒感覺!」看似雲淡風輕,但小太陽課輔主任林蕙君知道,有孩子在地震後出現夢遊等壓力反應。她與同事辦了小聚會,讓孩子吃點心聊聊天,說出內心情緒。

孩子看似無憂無慮地玩成一團,大人的心有餘悸寫在臉上。記者移動時不慎撞到水塔,「乓」一聲,林蕙君驚跳起來,「聽到比較大的聲音,我還是會怕。」

46歲林蕙君住在這次災情慘重的楠西里,「地震那天我躺下沒多久就開始搖。我心想慘了,這有夠嚴重,」夫妻倆往外狂奔。

待餘震停歇,她跟先生進屋巡視一圈,牆壁龜裂好幾條縫,透天厝門口的梁柱震到鋼筋外露,整棟屋子都沒水,可能水管也給震壞了。先生這時喊起手痛,原來是逃命時被磚頭砸出一道傷口。「我真的慌了,打電話給我們小太陽協會的理事長張慧芳,邊哭邊發抖,理事長一直安慰我別怕。」

冷靜下來後,林蕙君趕緊確認課輔班的孩子是否安好,所幸除了驚嚇,沒有人受傷。

「家訪學生時,心裡滿難受的。楠西那幾天很冷,小朋友跟老人家一起在屋子外面搭帳篷,家裡都震壞了,不知未來該怎麼辦。」

在受助與助人的循環中,讓善意持續流轉

小太陽關愛協會的建築在震災中受損待修,不少協會照顧的孩子也是受災戶。楠西男女老幼的生活,仍待修補與重建。(攝影/馬雨辰)

住家已貼上黃單,暫時不能住了,林蕙君與先生、公婆,搬到自家的果園,在鐵皮工寮搭帳篷居住。工寮位在密枝里,車輛行至道路盡頭,還得再沿著陡峭的產業道路步行15分鐘才會抵達。從這裡再翻過一座山,就是曾文水庫,綠意濃密的山壁,有幾處露出黃色砂石,那是地震時的走山痕跡。搬進工寮不久,林蕙君就目睹對面山頭走山,整片山壁崩落、飛沙走石,非常駭人。「以前我很愛大自然,這次地震,我才感覺它其實也非常無情。」

喜愛大自然,讓她25年前甘願放棄台南歸仁的工作,和先生一起到楠西務農,種植芒果和玉荷包。幾年前大女兒嚴重車禍,時任楠西聖濟宮媽祖廟主委、副主委的張慧芳、張瑛珊為她女兒尋求醫療資源,林蕙君對這份恩情感念在心。2022年,張慧芳成立小太陽時需要人手,林蕙君便成為小太陽的元老級員工。

這次震災,林蕙君又經歷從助人者到受助者的翻轉。地震後很多善心團體來發物資,「我很掙扎,自己又不是買不起一頓飯,為什麼要去跟人家排隊領食物?」但楠西當下根本買不到熱食,她家裡還有公婆要吃飯,她牙一咬排進隊伍,只是心裡過不去。

「有個一起排隊的阿姨開導我:『沒辦法,遇到了就要接受。大家都要吃飯,不用不好意思』,我才比較釋懷。以前地震,家裡沒受災,我不曾感同身受,這次真的刻骨銘心。」

截稿前聯絡林蕙君,小太陽關愛協會的孩子安好,只是許多人的家園待修,協會所在的建築物亦然。她們一家仍住工寮,目前楠西面臨工班難尋的困境。為加速重建,她計劃與鄰居合請施工團隊,把案子變大,提高工班進駐意願。

她的心情,也從最初的六神無主漸漸回歸平常心。她不是沒遇過無常,莫拉克風災那時,家中果園遇到水災,她存放在工寮裡的嫁妝金飾一併被大水沖走,損失難以估算。那時一家人打起精神,一步步重整生活,走到現在。她相信,這次也可以的。

Ⅲ.地方宮廟廟務人員黃美淑:社區共助,相伴度過非常時期

來到依傍梅嶺風景區的楠西區灣丘里,多數民居散落在海拔200、300公尺的山村,地方信仰中心「協聖宮」前廟埕站了幾頂帳篷,是51歲黃美淑和10多位60~90歲老人家在地震後的棲身之所,也是物資集散中心。

牽掛家園與生計,鄉親震後在廟前搭帳共生

廟前的帳篷,是幾戶灣丘里果農在地震後的暫時居所。冬日天寒又下著冷雨,記者到訪時,好幾位老人家都感冒了。(攝影/馬雨辰)

地震後幾天餘震頻頻,沒人敢進屋睡,向區公所領了帳篷,在家門口或車棚露宿。在協聖宮幫忙廟務的黃美淑,徵得廟方同意後,讓大家把帳篷搬到廟前。既一起作伴,又有王爺、天上聖母與觀音佛祖看顧,比較睡得著。

帳篷裡鋪著二手床墊,儘管晚上很冷,得多蓋幾層棉被,握著暖暖包,仍比住家裡放心。黃美淑說,當地還做得動的老人家,依舊在果園務農。

「這邊的人,其實都不想離家太遠。我們的果園就在附近,一邊顧水果,還可以看到自己的家,不想出去安置。」

2月中旬,地震後第一場大雨落在廟前的7頂帳篷上。黃美淑說,雨從半夜2點開始下,而且愈下愈大,就怕雨水把棉被浸濕。幸好里長天亮後找來棧板,讓大家鋪著阻隔濕氣。但老人家在濕冷中「露營」這麼多天,真撐得住嗎?

黃美淑住在協聖宮旁邊的老透天,走進一看,客廳的結構牆裂成X型,穿出一個小洞,可以直接透視到黃美淑與先生的臥室。地震當下,整面牆朝著臥室傾斜,幸好沒倒下,原來死神曾經這麼近。

午餐時間,鄉親邀我們一起吃飯,心想災區資源有限,正要推辭,阿公阿媽已招呼我們拿碗筷。廟內瓦斯爐上擺著大滷鍋,鍋蓋一掀,有肉、有蛋、有油豆腐。「今天煮得比較簡單,不然有雞也有魚,大家住在外面很辛苦,還是要慰勞一下。」

黃美淑說,食材幾乎都是熱心居民供應,「我們這邊有人養雞,前幾天就抓了10隻來,還有人送雞蛋。」魚呢?「大家回去翻冰箱,有就拿出來一起吃。」帳篷區旁有個火盆,堆著一疊柴火,「那是大家從果園搬來的楊桃木、龍眼木,晚上生火取暖。」飯後水果是棗子,是當地果農送來的。

以宮廟為中心,她成聚落資源調度樞紐

2月底、3月初,正值芒果開花,需要悉心照顧的時節。芒果農黃美淑與街坊鄰居一樣,不願離開果園,去外地依親或到他處安置。她協助分配各界捐贈的物資,讓大家度過強震後的非常時期。(攝影/馬雨辰)

黃美淑說,地震當下,資源集中在災情最嚴重的楠西里、東勢里。區公所知道山區有很多地方受災,但無人力分送,只得請大家到市區領物資。很多阿公阿媽不會騎車,只能靠里長張羅,只不過居民住得太分散,里長也疲於奔命。

黃美淑的兩個女兒都在外地工作,地震後每週回家探望。女兒的朋友募了整車食品乾貨、生活用品,直送協聖宮,黃美淑再分送給當地近40戶人家。

隨著偏遠山區需要援助的消息傳開,善心人士陸續載著物資馳援灣丘,黃美淑幫忙調度。「(廟前)這地方就我最年輕,能幫就幫。」

今年除夕,20、30位灣丘里民和親友一起在協聖宮前圍爐團聚,家家戶戶把地震前備好的好料拿出來,在廟前煮大鍋菜,之後一起守歲、睡帳篷。有些克難,卻也沖淡災後的焦慮悲傷。

地震一個半月後,廟前居民陸續返家居住,黃美淑還在琢磨該怎麼維修自家那面裂開的牆。3月初,南市府為需要照顧果園的居民提供貨櫃屋租用方案,讓大家在房屋修繕期間可以就近安置。協聖宮附近的貨櫃屋,成為黃美淑與先生,還有兩戶鄰居的落腳處。

她會永遠記得這段大家一起吃飯聊天、生火取暖的日子,有害怕擔心,也有不少因為社會與社區的善意,充滿感動與微笑的時刻,「很特別,但千萬別再來一次。」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與AI共處的未來

當全球AI浪潮襲來,你是否會擔心未來發展?黃仁勳曾直言:沒想法的人會先被淘汰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大罷免0:25遭完封 南鯤鯓代天府國運籤「任他改求終不過」早示警

鏡週刊
02

快儲水!全台7縣市多區域明天起停水 「最長影響8天」範圍一次看

CTWANT
03

一生只愛一個人!這4個星座最「死忠」,認定你後就不輕言放手

姊妹淘
04

情侶吃鐵板燒「狂點山珍海味」 他鄰座不爽:炫耀給誰看?見1舉動消氣

CTWANT
05

低壓帶罩台1週!降雨趨勢出爐 「致災雨勢恐連炸2天」1地下到發紫

CTWANT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40

筱嵐
台南市長呢
03月14日15:53
賴智豪
這就是某人說的,財劃法通過後,遇到颱風地震等天災時,地方政府要自己想辦法!問題是財劃法又要去釋憲了,結果可想而知,應該又要說是總預算被凍刪,可是凍刪後的總預算還是史上最高,卻什麼事都推得一乾二淨! 同樣的一件事,會因意識形態、立場的不同,而有完全相反的認知跟看法。 政客喜歡操弄意識形態,尤其是二元對立的事件,因為簡單明瞭,特別有操弄空間,對那些不會思考的支持者格外有效,餵他們吃什麼就吃什麼,不會懷疑,只要戰旗一揮,支持者就蜂擁而至,像被著了魔附了身;騙子能騙多久,就看傻子會傻多久! 誰最擅長分化,操弄仇恨對立,從早期本省外省的省籍對立,到後來權貴財團跟平民的對立,軍公教跟勞工的對立,一直到現在的兩岸對立,是誰因為操弄這些仇恨對立而得利,不需提出什麼福國利民的政策,只要不斷分化,醜化妖魔化要仇恨的對象,選票鈔票就會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03月14日16:04
袁Jack S
民進黨是否有帶領各政黨捐出「選舉節餘款」給予災民呢?
03月14日15:54
昭瑋
又是這種文青風格 台南市長、行政院長、前台南市長的總統賴清德咧
03月14日16:19
Carol
然後呢,廢物政府到底做了什麼,這些全都是政府應盡本份,台南人到現在還執迷不悟嗎
03月14日16:09

顯示全部

最新消息

單日2金2銀1銅 丁彥宸等拉尾盤 誰羽爭鋒

中華日報

4個讓媽媽「多喝一杯咖啡」的聰明DIY小點子,在家陪孩子一起Play

媽媽寶寶

3連戰 兄弟象橫掃統一獅

中華日報

高雄最終場 二姊:胖2.5公斤

中華日報

中市超人消防營 寓教於樂

中華日報

中市原民影片徵選 頒獎

中華日報

基隆佛心便當店爆紅! 排骨飯+3菜只要50元

EBC 東森新聞

高愛倫新書教你守住愛與財

中華日報

輕質土變藝術品 親子共創

中華日報

江蕙演唱會帶動夜市商機

中華日報

嘉義公園3棵百年黑松挺過颱風

中華日報

新/台鐵大武-瀧溪恢復雙向正常通行

EBC 東森新聞

台鐵大武至瀧溪間恢復通車 公路接駁疏運1548人

中央通訊社

守護社會安全網 屏東三社工獲獎

中華日報

「行人死傷全國第2高」逆轉了 基隆靠這幾招+強力執法見效

CTWANT

守護高美濕地陸蟹 身體力行

中華日報

貢寮海洋音樂祭 萬人朝聖

中華日報

星夜沙丘音樂會 三金歌后萬芳開唱

中華日報

雨彈狂炸北部5縣市 氣象署示警大雷雨將下到「這時候」

民視新聞網

遊梨山避暑幸福巴士帶路 中市交通局推高海拔觀光包車帶你吃桃品茶

中華日報

百年古蹟化身藝文生活場域 竹市「100進行市」文創市集熱鬧謝幕

勁報

防強降雨致災 中市三級應變

中華日報

大安表彰模範父親與好人好事

中華日報

7縣市居民注意!明天早上開始停水「最長影響8天」

TVBS
影音

曾貴海逝世1週年 集結遺作出版《星期八》

客家新聞影音

曾貴海逝世1週年 集結遺作出版《星期八》

客家電視

2024年台灣均溫24.6度 氣象署:史上最暖

中央通訊社

南迴鐵路大武至瀧溪站搶修完畢 20:02恢復行駛

自由電子報

泰山青宅年底完工 招租210戶

中華日報

文山興隆公園公廁更新

中華日報

北海潮與火8/1金山登場

中華日報

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落幕 9/15開放查詢成績

青年日報

114年全國美術展頒獎典禮 創作者共享榮譽喜悅

青年日報

桃園舊城美學升級 特色招牌全額補助最高15萬

觀傳媒

讓旅遊更有溫度 台中市推動「借問站」、建構友善旅遊網絡

觀傳媒

促進藝術家創作實踐與交流 「114年全國美術展」頒獎典禮盛大登場

觀傳媒

(有影片)/國1彰化段驚傳肇事逃逸!黑車鬼切釀三車連環撞 駕駛搶救中

觀傳媒

中市府聯隊挑戰七大公會 「七師運動會」逾700人激戰球場

觀傳媒

守護行人優先安全 中市警「行人正義大執法」營造安全、友善行人環境

觀傳媒

(有影片)/823核三延役公投說明會彰化登場 民眾黨:能源政策不能空轉

觀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