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看台灣「4大產業」亂世繁華:AI資本續熱、這一傳產還在谷底出不來
在「惠譽看台灣2025」第二場主題會談中,惠譽信評3位亞太區資深分析師聚焦四大台灣核心產業—塑化、科技、內需消費與電力,深入剖析在通膨壓力、地緣政治與高利率環境下,企業信用與財務韌性面臨的挑戰與轉機。
惠譽信評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洪碩亨指出,2024年以來整體信用環境呈現「高利率+政策轉折+供應鏈重構」三重壓力,亞太企業普遍面臨資本成本上升與營運模式轉變的雙重挑戰。
塑化業仍在谷底盤整,週期修復緩慢
惠譽企業評等副總黃筱婷表示,台灣塑化產業目前仍處於週期谷底,整體需求疲弱,加上油價高檔與地緣政治變數,導致投資人信心與資本支出雙雙保守。「業者多數選擇減少槓桿、延後擴產計畫,以維持現金流穩定。」
她指出,石化產業碳排強度高,是ESG趨勢下受關注風險最高的產業之一,台灣碳費制度將進一步推升營運成本,恐加劇產業兩極化。另外,中國產能外溢現象短期難解,台灣業者只能持續以高值化、差異化來因應,可見谷底盤整小反彈。
AI資本支出續熱,科技業信用仍穩健
在AI伺服器與高效運算需求持續推動下,台灣科技業的資本支出維持高檔。惠譽企業評等副總吳季愷指出:「雖然資本支出增加,但整體自由現金流管理尚稱穩健,目前未見明顯信用惡化。」
他強調,科技業供應鏈集中度高,使其對終端需求變化的反應較為敏感,「我們會特別關注資本支出是否帶來結構性風險,尤其是產能過剩或回收期過長者。」
食品與零售通路撐起內需韌性
黃筱婷表示,在高利率與通膨環境下,食品與零售通路產業顯現出較高韌性。其資本密集度低、現金流穩定,有助信用維持。「特別是便利商店業態,其高頻消費模式讓營運黏著度與價格轉嫁能力相對較強。」
她補充,實體零售與電商融合正在加速,但仍需關注物流與數位轉型投資帶來的中期壓力。
電力轉型挑戰重重,尚未完全反映於信用風險
洪碩亨指出,再生能源轉型雖為淨零政策主軸,但在亞洲地區進展仍偏慢,政策落地速度與電網整合能力成為關鍵。「目前許多項目仍仰賴政府誘因支持,若政策轉向,恐造成財務落差。」
吳季愷提醒,再生能源案場投資期長、回報不確定性高,若遇補貼退場或電價調整,將可能拖累現金流,進而影響評等。「現階段我們將其視為潛在觀察因子。」
「亂世繁華」下的信用風險新樣
黃筱婷認為,台灣當前經濟狀況猶如一場「亂世繁華」,正是「實體經濟疲軟 vs 金融市場熱絡」的矛盾交錯,因此,企業信用風險也更加難以單靠財務指標來掌握。
吳季愷則強調,「信心是最難量化,卻是影響企業評等最關鍵的因子。」企業是否能妥善回應市場情緒與政策變局,將成為評等穩定與否的關鍵因素。(推薦閱讀)股市當真本多終勝?阮慕驊「小資族挑戰」8個月30萬本金快翻倍!持股清單曝光
洪碩亨總結表示,「觀察產業信用,不只是看數字,更要看政策傳導的速度與效果。」在政策轉折期,信評機構需進一步補足對制度調整與監理執行力的追蹤,才能全面掌握企業信用風險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