錸德集團「錸工場」: 員工的長輩,我們來顧!
中午時分,桃園市龜山區的華亞科技園區裡,一群人在錸德集團旗下鈺德科技的廠區內,排隊取用餐點。仔細看,他們不是熟悉的科技業員工面孔,而是白髮蒼蒼的長者,有些是公司同仁的父母,有些則住在附近的社區。他們都是錸德集團附設的日間照護機構中的銀髮族。
這裡是6家「錸工場」之一,是光碟片大廠錸德集團成立的高齡日間照護機構,成立於2016年,從龜山這個據點起步,目前在新北市、桃園市,以及新竹縣市已有6個中心,服務200多位長者。
許多第一次到鈺德參訪的來賓,都對於日照中心設在廠區內,感到印象深刻。「其實一開始,我們同仁也是有些反彈的。」身兼錸工場董事長的鈺德科技董事長楊慰芬回憶,錸工場成立之初,部分員工並不以為然,因為過往一般人對長照的印象,就是一床一床的臥病老人,待在陰暗的房間裡,生活只剩下漫長的等待。
然而,錸工場卻很不一樣。200餘坪的空間中,以紅、藍、綠大片原色塊牆壁為主調,色彩繽紛,長輩們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參加烘焙、陶藝、桌遊等各種活動。比起一般的日照場所,這裡更像是一個社區中心,長者們與其說是來「受托」,更像是來交朋友的。
職場照顧者壓力沉重
為什麼會想成立這樣的日照中心?其實與已過世的錸德集團創辦人葉進泰有關。葉進泰是現任董事長葉垂景的父親,也是楊慰芬的公公,晚年時受中風及失智所苦,家屬在照顧歷程中遇到種種困難與無力。這讓楊慰芬開始思考,如果連他們這樣有資源的人家都這麼辛苦,那一般人怎麼辦?公司的同仁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
高齡長者的照護問題,的確已成為職場工作者的沉重壓力。土城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徐榮隆表示,以失智症來說,大約有七成是由子女擔負起照顧的責任,但長輩們經常會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白天在家睡覺、晚上活動力旺盛;子女下班回家,想休息也不行,「變成白天上班、晚上值班的雙重負擔」。
也有一些人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最終放棄工作。但就如同本期文章〈你的公司需要老人照顧政策〉(Your Company Needs an Eldercare Policy)指出,將近一半的老年照護者年齡介於45歲至64歲,正處於所得能力與組織責任的巔峰時期,對企業來說,等於喪失了一批正當盛年的職場菁英。
因此為在職員工提供的支持,除了以往常見的「托嬰」與「托幼」之外,最新的趨勢是「托老」。
推行減法照顧喚回長者的自主能力
雖然錸工場已被視為企業導入高齡照護的先行者,但其實錸德最初對失智症、日照中心、長照制度等幾乎一無所知。該提供什麼服務?失智長者有哪些行為特徵?怎麼才能讓長輩願意來?都不是企業擅長的。
楊慰芬與團隊開始拜訪專家、請教醫師,到日本實地取經,參觀當地的高齡照護設施。在台灣多數日照中心仍停留在「安置長者、安穩度日」的階段時,錸工場卻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更困難、也更有影響力的方式,也就是「減法照顧」。
這項照顧模式是師法於日本的長照機構「夢之湖」,核心概念是相信長者仍有能力照顧自己,不應把他們視為被動的照顧對象。因此錸工場的許多活動,都在安全的前提下,盡量「讓他們自己來」,透過適當引導與反覆練習,讓長者重拾漸漸退化的日常生活能力。
例如一般照護機構大多是為長輩備好三餐、規畫活動表,但在錸工場,每位長者每天會拿到一本「課表」,如同學生一樣安排自己想參加的課程,包括體適能訓練、拼圖、書寫、唱歌、園藝、烘焙等等。午餐時間,也不是一份份備妥的餐點送到面前,每個人都要拿著餐具去打飯菜,照服員雖在旁邊守護,卻不出手幫忙,僅出聲提醒、指引方向。
錸工場還有一套極受長輩們歡迎的「夢幣」機制。這是專為長輩打造的「獎勵經濟系統」,只要參與課程、完成活動或幫助他人,就能獲得「夢幣」,在工場內可以用來兌換泡腳、按摩、點心、簡易購物服務等等。
左圖/色彩繽紛、活動多元、強調自主性,是錸工場與一般日照機構最大的不同。錸工場提供。右圖/黃菁慧攝。
「夢幣」不僅是激勵參與的工具,更結合認知訓練與功能復健的設計。長輩們首先必須辨識夢幣的面額,在消費與交易過程還需思考兌換目標、評估金額是否足夠。這一連串過程隱含了動作計畫、決策執行與手部協調等功能性訓練。
夢幣制度還能激發長輩的參與動機與責任感。許多長者因為生活能力衰退,常陷入「被照顧者」的被動角色。夢幣制度讓他們重新擁有「付出就能獲得」的成就感,彷彿回到過去上班賺錢、自主安排生活的日子。「有些長輩看到我還會說,董事長,我今天有錢,請妳喝咖啡。」楊慰芬笑著說。
徐榮隆則指出,照顧長者應強調「動機循環」,提供一些誘因,讓他們自己願意做一些事情,同時透過這樣的練習,讓大腦重新開機,恢復原本的自主行動力。
「托老」提升企業形象
錸工場成立的初衷,就是為了協助錸德集團員工照顧家人,因此也成為公司一項特殊的人力與福利制度。員工的父母到錸工場,可獲得全額費用補助,祖父母則補助50%。不但減輕員工家庭照護壓力,也提升了歸屬感與忠誠度。
一開始部分同仁的反彈聲浪也已消失,有時聽到一樓的錸工場開始做體操,還會跟著一起站起來活動;工場內在做烘焙的時候,也有員工會開玩笑地抗議:「可不可以拜託你們不要做這麼香,聞了都覺得肚子很餓。」
這樣的氛圍更帶動不少員工主動成為志工:有人會陪長輩聊天,也有人帶著吉他到現場彈奏,為長輩演出。
近年來,錸工場更日漸受到外界觀注,成為錸德集團的一大特色,也許未來這項因應高齡化社會的員工福利,還能成為招募人才的有力因素。前陣子有一批高階公務員來參觀錸工場後,好奇問道,是否可以預先報名以後來這裡接受服務,「我就跟他們說,最快的方法就是把你們的孩子送到錸德上班。」楊慰芬打趣說道。
當愈來愈多台灣家庭陷入「工作與照顧兩難」的拉鋸,企業也應該開始意識到,照顧問題已非員工個人的私事,而是攸關組織穩定與人力留任的關鍵挑戰。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