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留住最後一刻的生命品質──急診安寧顛簸前行,7大障礙待解

報導者

發布於 07月10日03:34 • 文字 陳玉梅 攝影 楊子磊 陳曉威 黃世澤 設計 江世民 資料整理/林奕甫;核稿/梁玉芳;責任編輯/張詩芸
病人不斷湧入急診,走道成了病床延伸,醫護穿梭救援,當安寧療護無法及時介入,末期病人只能在混亂擁擠中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圖為示意,非指涉特定對象)(攝影/楊子磊)

台灣急診醫學會推出《急診安寧緩和醫療指引》屆滿一年,一路行來,顛簸難免:醫療制度與文化的缺口,很難短期改變。障礙雖多,卻是醫病必須共同跨越的考驗。
《報導者》採訪多位急診與安寧緩和科醫師,歸納其中的難處。還待醫病之間共同打開急診安寧的任督二脈,讓高壓力、高風險、高強度的急診場域,能減少無效醫療,給病人最後的生命品質。

那天,台北市萬芳醫院急診醫師陳亮甫接手病人,看著家屬,覺得眼熟。一問,家屬幽幽地說:「對啊,我們兩個星期前才來過,我爸上次住院住了10天。回去3天後,機構又送來(急診),說我爸發燒、有點喘。」看著疲憊的家屬,陳亮甫也只能說聲辛苦了:

「我知道他有多想結束這一切。我猜他心裡一定想過,為什麼不讓我爸在機構『等死』(指自然離開)就好?但是很多機構目前還沒有辦法接受這件事情。」

雖然《急診安寧緩和醫療指引》推出一年了,但能真正落實,還有許多文化、制度上的障礙;指引踏出了第一步,掃除障礙是艱困卻不得不邁出的第二步。

障礙1:急診安寧,缺乏信任與時間

急診原本就是為搶救急重症設計的場域,比起末期病人入住的安寧病房,更難開口談安寧。

「急重症的安寧非常難做,」亞東醫院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說:

「(急診)都是偶遇服務,我們對病人不是很了解,當病人還沒對你建立信任,你就要對病人下診斷說:這是末期,大部分人都不會接受。」

而且,家屬送病人進急診,都是期待「再救一次」,而不是期待善終。現場醫護人員的每一分鐘,也都投入搶救與處理塞滿的病人流;加上病人狀況不明、病程難預測、病例資訊不足,醫師往往難以細緻判斷病情,甚至連問一句話的時間都沒有。

相對地,安寧病房中的病人,多半意願清楚,醫病也已充分溝通;但在急診這個高壓、快速又混亂的場域裡,醫療緊湊的節奏與文化習慣交織,加上社會普遍「不管怎樣,都要做點什麼」的醫療期待,讓「好死」更加遙不可及。一位已離開急診崗位的醫師說:

「如果我手上有嚴重的病人,我是無法分身跟家屬談安寧的。更何況,經常急診沒有床位,病人躺地上的都有,真的是『不得安寧』。」

2025年5月,亞東醫院針對急診醫療團隊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雖然6成以上醫護表示了解安寧照護理念,但真正熟悉安寧制度與啟動流程的人不到1成,顯示從認同到實作,還有很大落差。

亞東醫院回收的83份問卷中,醫護也坦言了在急診處理末期病人的多重困難。首先是工作量太大,人手太少,常會優先處理非末期病人,反而沒有時間好好照顧末期患者。再來是家屬之間常有意見不一,有人當下說不插管,過一下又改口要搶救;病人跟家屬想法不同,更讓現場進退兩難。

還有一個常見問題:交班後的照護不一致。像是前一班已經幫病人撤掉鼻胃管或開始給止痛藥,下一班卻因為理念不同,覺得不應繼續,結果中止處置。加上急診空間有限,末期病人難以獲得安靜、有隱私的環境陪伴家屬,安寧照護難以落實。

因此,亞東目前以理解現場困難、整合團隊共識為優先,慢慢建立一套適合急診的安寧流程。

亞東紀念醫院急診部空間有限,病人臨終時,只能拉起布簾,由醫護在狹窄走道中協助家屬完成最後道別。(攝影/陳曉威)

障礙2:沒有後續接手的安寧團隊

當問起陳亮甫那些在急診反覆漂流的病人是否有解方時,他認為目前沒有。因為即使病人已簽了DNR*,只要後續沒有能接手的居家安寧團隊,他們仍不可能接受安寧緩和醫療。

DNR*:Do Not Resuscitate的縮寫,這項醫療決定讓病人或其家屬在病人瀕臨死亡時,選擇不進行心肺復甦術等急救措施。

這些病人只要接個點滴、打個抗生素,生命就可以繼續維持,也不符合住進安寧病房的條件*。「很多家屬對安寧病房最大的誤解就是可以住到死,可是這件事很困難,因為不知道這需要多久時間,家屬照顧累了,也想有人分擔,但是醫療沒辦法做到這麼多,」陳亮甫這樣說。

住進安寧病房的條件*:根據安寧照顧基金會資料,接受安寧照顧的病人須是:

1. 末期病人:根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定義,末期病人是指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且有醫學上之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雖然醫療有許多不確定性,對於生命存活期評估無法精準到完全令人滿意,但是仍有一些方法可供醫療人員參考,如:若是病人在未來一年死亡,醫師不感意外。

2. 病人有接受安寧療護的需要,如:持續性身體疼痛及其他不適之症狀及心理、精神、心靈問題需要輔導者。除此之外,也可以參考國外的安寧需求指標SPICT(SupportiveandPalliativeCareIndicatorsTool),如:短時間內非預期性頻繁住院、明顯體重減輕或持續體重過輕、身體/認知功能很差或下降、照顧者需要更多協助與支持。

3. 病人及家屬同意接受安寧療護。安寧緩和療護並不為了治癒疾病或延長受苦的生命,而是以積極提升病人及家屬的生活品質為醫療目標。照顧過程中,病家需要與醫療團隊一起合作,所以病家及團隊的照顧理念一致非常重要。

難道不能停掉點滴?陳亮甫說:「很難,在沒有病人明確拒絕醫療的書面指示下,醫師無從判斷病人意願,而台灣是醫療選擇自由的國家,家屬說要做什麼,醫師很難拒絕。」

這也是目前各醫院除了鼓勵病人簽署不施予心肺復甦術的DNR之外,也積極宣導民眾要參與「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 Care Planning, 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d Directive, AD)的原因:希望在病人意識清楚,有能力決定時,就依自己的意願,留下是否接受各種維生醫療處置的選擇。如此一來,萬一哪天病倒、無法表達時,家屬跟醫療團隊能有所依據,不在關鍵時刻陷入兩難。

AD與DNR必須同時簽署
DNR目前仍是在急診最實用的文件。它分為兩種形式:病人意識清楚時可自行簽署「DNR意願書」,具有法律效力;若病人已失去決策能力,則由家屬簽署「DNR同意書」。這兩者都能立即影響臨床處置,是醫護人員的重要依據。
此外,依據《病人自主權利法》,只要年滿18歲,都可以經過ACP、簽署AD,但當病人符合病主法規定的五大臨床情境(末期病人、不可逆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智,以及其他經公告的重大病症)時,要啟動AD需經兩位具相關專科的醫師診斷、還需經過安寧緩和醫療團隊兩次照會確認,條件相當嚴格。在急診這個處置時間常只有幾小時到兩天的時限下,幾乎難以啟動。有急診醫師認為目前實務上,它多半只能作為急診醫師了解病人醫療選擇意向的參考,無法直接執行。
因此,有些醫師會建議,在病人仍清醒、能自主表達時,盡早簽署DNR意願書,並輔以《病主法》的AD,讓醫療團隊能更明確掌握病人對急救的各種選擇,包括插管、抗生素、輸液及人工流體餵養等治療取捨。唯有提早討論、清楚記錄,才能在真正需要時,避免混亂與遺憾。

2025年5月1日起,健保針對以下對象,擴大給付每人一生一次的ACP:65歲以上重大傷病患者、符合安寧療護或居家醫療收案條件、輕度失智(CDR 0.5~1分)、《病主法》第14條第1項第5款公告病名、參與家庭醫師或地區醫院整合照護計畫的多重慢性病長者。

簽署DNR和《病主法》並非放棄生命,而是釐清病人在生命最後一段路上真正想要的選擇。

不過,《急診安寧指引》也提醒醫師:有些人,會因為階級、性別、性傾向、生活方式或文化信仰,比較難獲得公平的照顧。如果病人有決策能力,應由他本人決定什麼對他最有利。但醫師也要觀察,病人是有否是在親人強迫之下,做出不想要的決定?如果病人不具備做決定的能力,就要根據「符合病人最大利益」的原則進行後續判斷。

亞東醫院急診部醫師張閎斌坦言,醫生跟護理師終究是人,而人就有可能產生偏見,影響判斷,「比如,病人因為社經地位較低,而比較容易被放棄治療;或因性傾向,而被認為生病是咎由自取。」所以他經常提醒自己跟團隊:是不是站在病人最大的利益點去做醫療決策?

「死亡是極其慎重的事,安寧決策必須建立在病人疾病已屬末期的事實之上,而不是因為病人難以照顧,就讓他走向死亡。」

急診安寧指引的精神,已從過往醫師或家屬的主導立場,轉向強調尊重病人的自主與意願。

障礙3:長照系統缺乏照護能力,社區醫療無力承接、病人無處可去

目前其實很多家屬已能接受「不要侵入性的治療」,有些急診醫師也可以說服家屬不要放鼻胃管;但是家屬捨不得病人渴跟餓,也無法不打點滴跟抗生素。而且如果什麼都不做,醫師就會建議,家屬帶病人回家就好。

回到家或機構,病人會喘、會痛,家屬會不忍,一定又送回急診;醫師兩難下,只能繼續治療病人的感染,病人繼續送回家或回安養院,繼續等待下一次的急診漂流,直到生命最後一天。

奇美醫院整合醫療中心、急診醫學部高齡急診科主任黃建程說,如果急診有很好的後續轉銜制度(包括居家安寧團隊進入機構照顧長輩),才能打破末期病人不斷在急診中循環的宿命。

但現況是,多數醫院沒有居家安寧醫療團隊,即使有,量能也有限,不足以接住這麼多末期病人。而醫院與社區獨立居家醫護之間,轉介與合作制度也尚未普遍建立,導致末期病人即便想尋求社區居家醫療的支援,也求助無門。

2021年,全台接受居家安寧醫療的比例才占8%*,換句話說,100個過世的人當中,只有8個接受過這樣的照護。大多數人最終仍滯留在醫院系統內反覆進出急診與病房,沒有更合適的照顧選項。

8%*:8%是根據衛福部統計,2021年接受「居家安寧緩和醫療」者有14,993人,除以當年死亡人數184,457人計算得出的,顯示多數病患死前依然集中在醫院,社區與居家安寧尚未真正落實。

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的黃勝堅在「健保30永續研討會」中演講時提到,近幾年在醫療機構死亡的人數增加19,030人,在自宅死亡的則減少8,907人。這表示末期病人回家自然死亡的案例不斷下降。根據交通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林明慧的博士論文研究〈影響台灣末期病人臨終照護地點與死亡場所之因素分析〉,台灣自宅死亡比例從2000年的6成以上,下降至2020年的近4成,文中指出:

「末期病人臨終前,尤其是在死亡當日或前一日至急診就醫的情況非常普遍。不但耗用有限的醫療資源,也顯示臨終照護品質嚴重不足。」

對此,黃勝堅警告,當醫院成為生命末期照護的主要場所,勢必造成急診跟加護病房人滿為患,醫病關係更惡化,讓醫護流失更嚴重。

黃勝堅以過去在加護病房工作超過30年的經驗說明,現代醫療延命的能力有多強──過去3天送醫會過世的病人,如今送加護病房還能存活3個月,但這樣延長死亡過程也排擠了原本救命的資源。

障礙4:安寧太晚介入,無法回頭

亞東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時常提醒年輕醫師,醫師認真救病人,但是當病人生命已到盡頭,治療無法帶來改善,就應該勇敢放手。(攝影/黃世澤)

重症醫師張厚台也觀察到,很多病人之所以被送進加護病房,不是因為有機會被救回,而是當下沒有人知道還能怎麼做?「很多時候,都是家屬照顧得身心俱疲了,才意識到,是不是該讓家人好好走了?但這時候,病人已經插管,沒有地方可以接手,只能進加護病房,「所以我們就會有一些床被這些病人卡住。」

那能不能撤管*?張厚台坦言,「『撤管』兩字講起來好簡單,但不是每個醫師都會,也不是每位醫師願意做。」

撤管*:「撤管」指的是撤除維生系統,在病人進入生命末期且治療無效的情況下,家屬決定不再使用維生儀器(如呼吸器、升壓劑等)來維持生命,讓病人自然離世。

「拔管」通常指移除氣管內管,而「撤管」則更廣泛,意指撤除所有維生系統。

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張閎斌每天都在急診現場面臨「病人該不該送加護病房」的抉擇。他說,「我也可以把每個病人都送進加護病房,我的工作反而輕鬆。但是這樣做,再多的加護病房都不夠。加護病房應該留給真正有機會恢復的人。」

黃勝堅也認為,急診安寧最困難的還是家屬、醫病之間,能否及早討論照護目標

障礙5:「末期」病人難界定

這些困境,都源自於,醫師很難判定病人是否進入生命末期

《急診安寧醫療指引》明白指出,啟動安寧療護第一步是對末期病人的判定。但「末期」標準,醫師之間有落差,不同專科之間也常常不同看法。

一位意識清楚、感染肺炎無法脫離呼吸器,對抗生素治療也毫無反應的乳癌患者是否已進入末期?一位需仰賴洗腎維生的高齡者是否已到生命最後階段?一位裝著呼吸器、長期意識不清的病人,是否還不算末期?這些案例,對不同醫師來說,可能都有不同答案。

許多醫師不知道該怎麼定義「末期」,或是習慣高估病人生存年限;有些科別甚至認為,不存在末期病人。比如有胸腔科醫師表示,「病人靠呼吸器就可以活,不是末期。」腎臟科醫師也說,「可以洗腎,腎臟科沒有末期病人。」也有腫瘤科醫師認為,「癌症沒有末期病人,都是其他科器官衰竭才會導致死亡。」許多時候,只要病人有「處置空間」,就不會被認為有需要安寧療護。

急診安寧指引雖然提出一連串臨床觀察指標──包括:體重減輕、反覆住院、嚴重失能、吃不下、長期臥床、治療失效或是已簽DNR等,還有各種量表來判斷病人是否已進入末期。但是面對實際病人,尤其八大非癌*慢性病病人,更難界定何謂「末期」。

八大非癌*: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如重度失智症)、其他大腦變質(如嚴重中風、嚴重腦傷、巴金森氏症等)、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疾病、肺部其他疾病(如嚴重肺纖維化)、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 這些若判定末期,也與癌末一樣符合安寧條件。

數據證實了這個困難。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2020年接受安寧療護的人當中,定義跟分期比較明確的癌末病人,安寧使用率占64.1%,但非癌疾病末期使用率則僅占21.1%。

台灣每年約21萬人死亡,其中近半數是慢性病患者,使用安寧照護的比例卻這麼低,代表政府雖然從2009年就把八大非癌疾病納入健保安寧照護補助,但推動至今,成效仍有限。

張厚台說,醫師從訓練以來就是要「救人」,很多都不敢輕易跨過「末期」那條線;而且不像資深重症醫師看過大量臨終階段病人,有信心做出判斷,「許多醫師很難過自己心理那一關,需要跨科討論,更多支持。」

障礙6:急診快崩潰,醫護哪有時間談安寧?

亞東急診平均每日湧入近400名病人,在如此高壓與雍塞的環境中,要做好急診安寧是非常艱困的任務。(攝影/楊子磊)

亞東急診部每天平均病人近400人次,是全台第四大的急診量,每逢過年更是人滿為患,醫護人員自嘲,此時的大醫院就像是備有護理師跟少數急診醫師的大飯店。

今年(2025)過年,亞東急診的17張病床早就爆滿,走廊上還有更多病人坐在輪椅裡、躺在擔架上。樓上病房、加護病房全滿,北部醫院也全部沒床,病人卡在急診。醫師一次只能看一個,護理師也一次只能照顧一個,護理師忙到連喝水都沒時間,而病人仍不斷湧入。

「這次我真的感覺快撐不下去,」亞東醫院急診部護理師沈品辰這樣說道。他一向熱愛護理臨床工作,認為只要有團隊支持,再累都能撐過;但今年過年,他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是在照顧病人,而是在應付洪水,「已經沒有醫療品質了。病人都還沒時間來得及處置,就可能INCA(指在院內停止呼吸心跳),哪裡還談得上安寧?」

但是,就在這樣瀕臨崩潰邊緣的現場,也仍有醫護嘗試在隙縫中撐出一點空間。

「我們都知道這件事(急診安寧)應該做,」張閎斌說,雖然大環境不好,人力資源極度吃緊,他仍盡責地帶著年輕醫師跟護理師,想辦法讓安寧療護能在急診中實踐。

護理團隊已開始製作簡單的衛教影片,並設計圖像式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海報張貼在急診區,幫助病人和家屬理解「末期疾病」與安寧的照護選項,特別針對高齡衰弱的病人。

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醫病共享決策是指醫護在面對末期病人時,與病人跟家屬一起討論3種主要照護選擇:繼續治療且在必要時進行急救處置、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以及轉為安寧緩和照護。每種選擇代表不同的價值觀與照護目標,重要的是找到最符合病人意願與家庭期望的方式。

過去,病人一過世就匆匆送太平間,家屬常措手不及。現在,亞東也設計了一套臨終照護流程,讓家屬可以陪伴親人、整理情緒,並在護理人員引導下完成「四道人生*」。必要時,也會提供宗教相關協助,讓生死兩安。

四道人生*:指「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安寧緩和醫療重視四道人生的習題, 鼓勵臨終者回顧一生、自我統整,更能平靜接受死亡將至。

障礙7:中小型醫院是社區安寧主力,但多數連起步都還沒開始

在台灣,多數病人最後不是被醫學中心接住,而是回到家附近的地區醫院。像彰化這樣的縣市,末期病人數以萬計,中小型醫院就成了照護第一線。

但許多中小型醫院醫院根本沒有安寧病房,就算有,許多也因人力與訓練不足,跟一般病房無異。這些醫院通常也需要仰賴急診增加收入,加上護理人員大量流失,幾乎難以進行人力密集的安寧工作。急診往往成為末期病人的終點。

「9成的人都靠地區醫院,」黃炳文說,中小型醫院的急診醫師,其實正是社區安寧照護的關鍵節點。不只是因為他們離病人最近,更因為他們最有機會在病情急轉直下的當口,直接與病人與家屬溝通,減少不必要的奔波跟轉院。

「我們有很資深的醫師,願意投入做急診安寧,但欠缺護理師,要做安寧也很難,」黃炳文說。

為了在短期內補足護理人力,他甚至建議,護理師只要受幾小時安寧訓練就可以上線。但現實是,儘管目前乙類安寧資格*規定臨床見習只需8小時,許多醫護仍說「不敢做」──因為安寧不是一套技術,它牽涉判斷、情緒承接、家庭溝通與價值選擇,需要時間磨練,也需要一個能容許學習與犯錯的制度環境。中小醫院在這方面的資源和空間更少

乙類安寧資格*:指的是在社區提供安寧服務的醫護所需要具備資格,除了接受安寧療護教育訓練13小時,還要接受8小時臨床見習。

啟動急診安寧療護迫在眉睫:避免醫療崩壞、病人受苦

現在各醫院安寧病房幾乎都有告別室,讓病人在生命最後時光,能在此與親人團聚,進行「四道人生」。圖為彰化基督教醫院安寧病房區的懷恩室,備有各宗教聖物,供家屬依自己信仰送別摯愛。(攝影/黃世澤)

「其實安寧療護是mindset(心態),不是只有安寧病房才可以做安寧,」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副部長孫仁堂說。面對近年院內醫護人員大量出走,他坦言疲憊無力,但仍積極推動院內急診安寧。因為7年前,他的母親癌末住進安寧病房,那段陪伴雖然悲傷,卻也讓他感受到巨大的支持跟療癒。「那時,我才明白,我們在急診做得有多不夠。」

推動安寧,不只是為了病人,更是因為醫護知道總有一天,自己和家人也會走到這一步。

亞東急診護理師王如倩也有類似的生命經驗:當年奶奶在醫院過世,她因為工作無法在旁陪伴,「我多希望當時有人代我跟我奶奶告別。」她記得那份遺憾,所以現在只要時間允許,她總願意花時間陪家屬和逝者說完想說的話,也會帶年輕同事參與臨終陪伴;為了更理解家屬需要,她還特地向從事殯葬業的父親請教各宗教的臨終習俗與科儀。

像王如倩這樣的護理師,靠著臨床的敏感度與情感投入,在混亂的急診中,為死亡騰出一小塊溫柔的空間。但她也坦言,溫柔的前提是現場有足夠的時間跟空間。當臨終照顧需求不斷上升,卻缺乏制度支撐與人力資源,光靠醫護的熱情與生命經驗,終將無以為繼。

台中榮總安寧緩和病房創立者黃曉峰3年多前與學生朱為民(現任中榮家庭醫學部家庭醫學科主任)對談時說,慢性病治療照顧橫跨數十年,台灣卻長期用急性醫療的資源去應對,是極為奢侈的做法,「這樣一定會造成醫療崩壞。」黃曉峰的語氣既焦慮又真誠:

「我們五年級這一代出生人口是有史以來最高的,現在我們能照顧長輩,但是當我成為被照顧族群時,照顧我們的人口只剩一半,如果還按照現在的照顧方式,我們這群老年大軍,會把你們壓垮。」

這也是黃曉峰持續推動安寧教育的理由,「我們這一代要把醫療做對,該放手的生命教育也要做好,我有我的急迫感跟私心,因為到時候,我才能死得好啦。」

推動急診安寧,其實是在照顧未來的自己。這不只是醫護的事,也是我們大家的事。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與AI共處的未來

當全球AI浪潮襲來,你是否會擔心未來發展?黃仁勳曾直言:沒想法的人會先被淘汰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一生只愛一個人!這4個星座最「死忠」,認定你後就不輕言放手

姊妹淘
02

台鐵南迴大鳥隧道漏水班次大亂 人潮擠爆台東站 估晚間7點搶通

自由電子報
03

情侶吃鐵板燒「狂點山珍海味」 他鄰座不爽:炫耀給誰看?見1舉動消氣

CTWANT
04

左轉車道等紅燈少做1件事 駕駛遭檢舉挨罰3600元

CTWANT
05

低壓帶罩台1週!降雨趨勢出爐 「致災雨勢恐連炸2天」1地下到發紫

CTWANT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119

蛾米
台灣的「過度醫療」,方便當隨便的介入醫療,要善終很難,折騰病人,累死醫護及眷屬,觀念、文化不改,就是無解!
07月10日07:19
開放安樂死 有尊嚴的走又能減輕醫療負擔
07月10日07:27
장소배 ● 2025
開始,懷 念 柯 P 的 政 策, 重視 警、消、醫、護 人員
07月10日07:18
Mr.楓(小胖)Edward🟥
就好像每年每年都在喊 健保要破產了... 勞退縮水了..領不到了.. 台電沒辦法運作了... 一樣的道理... 反正人民韌性還沒有達到真正疲乏臨界點.. 還可以繼續榨...
07月10日07:28
Andrew
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政府如果不解決醫療人力荒問題,倒楣的是全體國人,今天若無心解決人民疾苦,終究被人民唾棄。
07月10日07:33

顯示全部

最新消息

單日2金2銀1銅 丁彥宸等拉尾盤 誰羽爭鋒

中華日報

4個讓媽媽「多喝一杯咖啡」的聰明DIY小點子,在家陪孩子一起Play

媽媽寶寶

3連戰 兄弟象橫掃統一獅

中華日報

高雄最終場 二姊:胖2.5公斤

中華日報

中市超人消防營 寓教於樂

中華日報

中市原民影片徵選 頒獎

中華日報

基隆佛心便當店爆紅! 排骨飯+3菜只要50元

EBC 東森新聞

高愛倫新書教你守住愛與財

中華日報

輕質土變藝術品 親子共創

中華日報

江蕙演唱會帶動夜市商機

中華日報

嘉義公園3棵百年黑松挺過颱風

中華日報

新/台鐵大武-瀧溪恢復雙向正常通行

EBC 東森新聞

台鐵大武至瀧溪間恢復通車 公路接駁疏運1548人

中央通訊社

守護社會安全網 屏東三社工獲獎

中華日報

「行人死傷全國第2高」逆轉了 基隆靠這幾招+強力執法見效

CTWANT

守護高美濕地陸蟹 身體力行

中華日報

貢寮海洋音樂祭 萬人朝聖

中華日報

星夜沙丘音樂會 三金歌后萬芳開唱

中華日報

遊梨山避暑幸福巴士帶路 中市交通局推高海拔觀光包車帶你吃桃品茶

中華日報

百年古蹟化身藝文生活場域 竹市「100進行市」文創市集熱鬧謝幕

勁報

防強降雨致災 中市三級應變

中華日報

大安表彰模範父親與好人好事

中華日報

7縣市居民注意!明天早上開始停水「最長影響8天」

TVBS
影音

曾貴海逝世1週年 集結遺作出版《星期八》

客家新聞影音

曾貴海逝世1週年 集結遺作出版《星期八》

客家電視

2024年台灣均溫24.6度 氣象署:史上最暖

中央通訊社

泰山青宅年底完工 招租210戶

中華日報

文山興隆公園公廁更新

中華日報

北海潮與火8/1金山登場

中華日報

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落幕 9/15開放查詢成績

青年日報

114年全國美術展頒獎典禮 創作者共享榮譽喜悅

青年日報

桃園舊城美學升級 特色招牌全額補助最高15萬

觀傳媒

讓旅遊更有溫度 台中市推動「借問站」、建構友善旅遊網絡

觀傳媒

促進藝術家創作實踐與交流 「114年全國美術展」頒獎典禮盛大登場

觀傳媒

(有影片)/國1彰化段驚傳肇事逃逸!黑車鬼切釀三車連環撞 駕駛搶救中

觀傳媒

中市府聯隊挑戰七大公會 「七師運動會」逾700人激戰球場

觀傳媒

守護行人優先安全 中市警「行人正義大執法」營造安全、友善行人環境

觀傳媒

(有影片)/823核三延役公投說明會彰化登場 民眾黨:能源政策不能空轉

觀傳媒

國際金獎雕塑首度曝光 公共藝術推手郭國相「心之所相」個展台中登場

觀傳媒

見證榮耀時刻 台中市「原住民族日影片徵選競賽頒獎典禮」呈現創作力量成果

觀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