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正派的企業加速撤離中國
Newtalk新聞
一、對「間諜行為」模糊不清的定義
7月16日,中國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地方法院)認定製藥公司「安斯泰來製藥(Astellas Pharma)」一名60多歲的男性員工從事「間諜活動」,並對其判處有期徒刑3年6個月。對於此一判決,主要的先進國就紛紛批判:「無法理解何種行為會被認定為是間諜行為」。日本政府也強烈要求中方說明間諜活動的具體根據。
在中國經營事業的人士當中,普遍認為中國當局透過修改的《反間諜法》等來加強取締的案件將會持續增加。根據報導,目前大約有100名美國人在中國當局的指示之下無法出境。此外,也有部分中國國民企圖將資金從中國轉出,他們似乎被當成間諜加以查緝。
自2014年《反間諜法》制定以來,中國當局以國家安全為由限制人身自由或禁止出境的案例顯著增加。關鍵在於:《.所謂的間諜行為,其定義並不明確》。中國當局似乎更傾向於將《反間諜法》當作加強控制的工具,而這就存在明顯的恣意性,因此這就不能說是法律適當的運用。
二、不僅影響對中國的投資,也對全球經濟帶來壞的影響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發展下去的話,與中國有業務往來的外國企業將面臨更大的風險與疑慮。特別是在稀土等戰略性物資相關領域上面,中國可能會為了加強對海外企業的壓力,而利用《反間諜法》。
我們可以說,中國已不再是一個能夠安心、安全開展事業的國家。這不僅會導致對中國直接投資的減少,從中長期來看,也可能拖累整體世界經濟的發展。
三、積極吸引海外企業的另一個面向…
這次被判處徒刑的安斯泰來製藥員工,據說是長期在中國工作的「中國通」。他在2023年3月,於即將回日本之前被中國當局拘留。
過去,中國為了加速使製造技術及智慧財產轉移至中國,就積極推動包括日本在內的企業設立合資企業與共同經營,相對地,中國允許這些企業進入本國市場以作為交換。即使在近年來,這一個基本方針似乎也沒有太大的改變。
但另一方面,具有日、美、歐國籍的人士被拘留、或長期被禁止出境的案例卻日益增加。此次安斯泰來製藥員工的判決,只是眾多間諜事件中的一例。
中國於2014年施行《反間諜法》以後,主要的先進國家對於該法的運用方式就一直抱持高度的疑慮,認為當局執法具有高度的恣意性。根據統計,自該法施行以來,已有17名日本人遭到拘留。
四、美國金融大企業禁止到國出差
過去也曾有一名曾在東京都內與中國大使館人員交換情報的日本女性,她在訪問中國時被逮捕,並以違反《反間諜法》而被判處有期徒刑。即使是在中國以外的國家進行資訊交流,也可能被視為是違反《反間諜法》,這樣的情況讓人們在中國安心工作的難度就大幅提高。
在COVID-19疫情爆發的起源這個問題上,中國與澳洲關係惡化之後,中方曾禁止兩名澳洲籍的記者出境。2023年,全球最大廣告公司之一的英國WPP集團,也有一名幹部及兩名前員工在中國被加以逮捕。
過去曾經尊重人權與企業的自由營運、並實施英國法制的香港,也因為《港區國安法》的實施,而強化了對個人與企業的取締與打壓。美國調查公司Mintz Group在2023年有5名中國籍員工被逮捕,隨後這個集團就關閉了香港辦公室。
最近,美國金融大企業「富國銀行(Wells Fargo)」已禁止其員工前往中國出差。近年來,主要先進國家的企業普遍認為:持續與中國合資的業務存在風險,並紛紛委託顧問來處理員工安全與企業數據管理等的問題。我們可以說,主要先進國的企業正面臨「應該如何處理在中國業務」的這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五、中國所重視的「整體國家安全觀」
間諜風波背後的嚴重背景是:中國的「整體國家安全觀」。中國政府基於「確保國家安全優先」的價值觀,陸續導入了各項的法令與規範。其中,也包括多項與《禁止出境》有關的法律。
所謂的「整體國家安全觀」,基本上是強調要實現中國人民整體的安全(即所謂的「大安全」)。根據中國政府的說法,這一個觀點涵蓋的主要領域包括:政治、軍事、國土、經濟、金融、文化、社會、科技、網路、糧食、生態、資源、核能、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極地、生物、人工智慧(AI)、數據資料等。
2014年4月,習近平政權提出了「整體國家安全觀」,此後就迅速推動相關的立法,這包括:
1、《國家安全法》(2015年7月施行),2、《網路安全法》(俗稱「資安法」,2017年6月施行),3、《國家監察法》(2018年3月施行),4、《國家情報法》(2018年4月修訂施行),5、《反外國制裁法》(對抗外國制裁的法律,2021年6月施行),6、《數據安全法》(2021年9月施行),7、《反間諜法》(2023年7月修訂施行),8、《國家秘密保護法》(2024年5月修訂施行)等。
六、是否能保障日本駐在人員及其家屬的安全?
根據這些法律的解釋方式,即便是採集昆蟲這樣的行為,也可能會被認定為是間諜活動。有部分的地方政府甚至制定了比中央更嚴格的拘留規定。據說重慶市所制定的自治條例的內容,比修訂後的《反間諜法》還要嚴厲。
被判刑的安斯泰來製藥公司員工,是一位長期在中國從事製藥業務的專業人士。他還擔任過「中國日本商會」的副會長,與內外的企業之間有相當豐富的管道。就有看法認為,他因為在中國政府所高度重視的醫藥領域方面,擁有專業知識、人脈與經驗,這就成為違反《反間諜法》之主要理由,因而在即將回國之前被加以拘留。
《國家監察法》與其他的法令也可能成為:以「侵害整體國家安全觀」為理由而進行拘留或禁止出境的依據。是否構成間諜行為,取決於中國當局的判斷與認定,很難從客觀上找到具體的依據。因此,對於進駐中國的日本企業而言,保障駐在員與其家屬的中長期安全,已成為首要的課題。
如果在中國的生活缺乏安全感,那麼將很難確保駐在人員或短期出差的人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商業環境正面臨重大轉折點。
七、間諜事件的下一個舞台是與稀土相關的領域
於重要性日益提高的稀土相關領域當中,為了對海外企業加以施壓,中國的間諜事件恐怕會進一步惡化。今年5月26日,日本的「安全保障貿易情報中心(CISTEC,Center for Information on Security Trade Control)」所公布的《關於近期中國「國家安全」之相關動向》的報告,值得作為參考。
這是日本的一個一般財團法人,專門從事安全保障貿易管理相關的調查研究與資訊提供。它在出口管制、國際安全政策、企業合規等領域扮演重要角色。
5月9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將針對「戰略礦物」的走私採取特別行動。重點在於,在美中雙方就《取消115%附加關稅》達成共識之前,中國已經開始在《涵蓋廣泛生產活動所不可或缺的稀土領域》,加強對美國等外國企業的限制與管理。
7月18日,中國國家安全部表示:發生了外國間諜企圖竊取稀土的事件,並表明將強化查緝行動。如果出口程序上有任何疏漏,那不只是可能觸犯出口管理的法規,還有可能被當局認定為是間諜行為的風險似乎正在升高。
八、蘋果公司踏出《擺脫對中國依賴》的第一步
中國政府的這些舉動,對全球經濟來說是一大風險。中國掌握了全球約七成的稀土產量;在從礦石中去除雜質、提煉稀土的製煉工程方面,有九成集中在中國。而因為電動車等的發展而帶動需求成長的稀土磁鐵生產,中國也占了超過八成。
中國政府加強對稀土領域的出口管理、強化對內外企業人員的監控,正在對全球經濟施加壓力,要迫使各國接受其主張。為了因應這個風險,美國蘋果公司已經與美國MP Materials簽訂稀土購買合約,積極在原物料的採購方面,降低對中國的依賴。MP Materials 是一家由美國國務院支援的企業。
中國強調建立「總體國家安全觀」,並持續加大對國內外人士與企業的打壓,日本企業顯然有必要要重新審視與中國的合資事業,甚至認真思考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是否正在下降。
作者:張正修/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