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開講》建造「無人機艦隊」 發展台灣空軍2.0
◎ 張厚光
最近國防部軍備局開出五型無人機公開標案,開放國內廠商競標參與,引發產業界、國防圈與媒體關注。這不是一筆單純的採購案,而是象徵台灣國防思維與產業架構全面轉型的重要起點。
在面對中國威脅日益升高的情勢下,我們不可能再以「等中科院研發出來」的方式來因應瞬息萬變的戰場需求。我們需要的是「自主快速擴張的無人機產業鏈」,而不僅僅是單點技術突破。這就是這次五型徵案的最大意義——從「標單」走向「艦隊」,從「零件」走向「戰力」。
五型徵案,看出台灣作戰思維正在改變
根據產業估算,這五型無人機可大致分為三類:
•低成本、短距突襲型的甲、乙型FPV無人機
•中距攻擊任務的丙、丁型定翼機
•高階偵查型的戊型垂直起降定翼機
從百萬級別到千萬級別,從一次性攻擊型到具備滯空與導航能力的偵查型,國軍明確展現了「模組化、多任務、階梯式戰術構成」的戰略規劃。
這代表:國軍不再單純買裝備,而是在打造一支「無人機作戰部隊」。
然而,部隊不只是買幾台機器而已。它需要標準化的任務系統、穩定的供應鏈、嚴謹的訓練體系、持續的維保升級與智慧指揮整合。這是一場產業戰,也是科技實力的總體戰。
台灣不能只是「買無人機」,要自己「造艦隊」
事實上,台灣不缺做無人機的公司,但我們仍缺少一個能整合系統、標準化模組、快速量產的產業平台。
這正是漢翔的角色與責任。我們具備三十多年航太主機設計與系統整合經驗,是國內少數可負責從原型開發到產線生產、再到軍規驗證與任務整合的企業。我們目前正在進行:
•無人機模擬訓練平台開發,強化部隊訓練效率
•開放式模組整合機制,串接新創與零組件廠商
•結合AI與資料鏈,建立人機協同任務規劃架構
這不只是技術任務,更是一場產業戰略工程。台灣要發展的不只是機體,而是一整支能打仗、能擴編、能升級的「無人機艦隊」。
打造國防自主,政府要當科技產業的後盾
台灣要發展真正具備作戰能力的無人機體系,政府與軍方必須改變角色:
1.從需求定義者轉為任務協調者:訂出任務需求,而非技術細節,讓民間靈活發揮;
2.從標案主導者轉為平台建構者:建立模組驗證與標準規範,而非逐案評比細節;
3.從短期採購者轉為長期共建者:提供穩定預算支持研發、生產、升級與維保。
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產業鏈投入、形成國防自主的戰略資本。不然,民間廠商再強,也只能做一兩年案子,難以形成長期產能。
無人機是關鍵技術,更是台灣科技戰略的轉折點
無人機不是只有軍事用途,它橫跨通訊、電控、AI、資料鏈、感測器與模擬系統。若能建立穩定市場與開放規格,台灣的科技產業將迎來一波跨域整合的機會。
台灣需要的不只是「做好一台機器」,而是能產出一整套「作戰即服務」的無人機任務系統。這樣的能力,不只是保家衛國,更是科技輸出與國際合作的新支點。
我們不只要讓無人機飛得起來,更要讓它「戰得起來、留得下來、賣得出去」。
結語:從五型標案到五年戰力,台灣要有自己的空軍2.0
自由時報的讀者應該都很清楚,中國無人機攻勢是現在進行式。我們不可能在敵機壓境時,還靠進口無人機零件拼裝補缺;我們必須從現在就建構自己可量產、可維修、可訓練、可升級的無人機國力工程。
這次五型標案,是一場測試也是一次機會。如果政府願意建立長期機制,若產業能勇於承擔整合角色,台灣真的有機會打造自己的無人機艦隊——不只是買機器,而是自己建一支能保衛台灣的空軍2.0。
(作者為關心台灣航太未來的漢翔員工)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