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兩種人,一個是機器人,一個是外國人。」簡立峰與陳立人共探 AI 時代數位平台如何鏈結全球新機會
台灣數位平台經濟協會(DEAT)昨(31)日舉辦「2025 年第四屆會員大會暨產業論壇」,由 DEAT 理事長劉于遜分享過去一年協會的發展與突破,並特別邀請台灣飛躍天使創投合夥人簡立峰及 LINE 台灣董事長暨執行長陳立人,一同對談「數位平台 + AI 新經濟:如何打造屬於台灣的 AI 產業生態系」。
DEAT 的宗旨:成為政府數位政策的第一站
回顧 DEAT 過去一年的工作重點,劉于遜指出,協會成員多數來自數位平台服務產業,目前協會已完成數位資源的盤點與整合,未來將主動與中央及地方政府接觸,提供平台所需資源,並作為推動活動或政策宣導的重要協力。
在制度面上,協會也成立智慧運輸、數位媒合與跨界整合三個委員會,針對業者在法規或與政府溝通上的挑戰,每月定期開會,並代表產業進行政策倡議。劉于遜強調,這樣的機制讓協會不僅具有產業代表性,也能落實具體的政策建議,協助會員適應快速變動的數位環境。
展望未來,劉于遜透露,協會將啟動一項「六都數位政策調查」計畫,針對六都在數位預算、法規治理、數位服務普及率等面向進行統計分析,期待這份報告能作為衡量台灣數位發展進程的重要依據,「協會有一個很重要的宗旨,就是希望成為政府數位政策的第一站,所以我們需要給出正確意見,避免政府用不對的想像做出不合理的監管。」
簡立峰:平台思考的不只是商務,還有連結外國人的方法
「台灣需要兩種人,一個是機器人,一個是外國人,」簡立峰分析,機器人可以來自 AI,至於外國人,則仰賴平台的連接,因此平台要思考的不只是商務,還有連結外國人的方法,這樣就是在台灣做全世界的生意。簡立峰也強調,尤其在 AI 加速推進下,「人」的資源會更稀缺,因此平台應著重在如何連結用戶、供應商、企業員工,甚至未來的 AI 機器人夥伴。
面對 AI 對人類工作的衝擊,簡立峰認為,凡是語言可編碼的知識,AI 幾乎全面超越人類。相較之下,人類的優勢則在於五感習得的「非語言知識」,例如感知溫度、危險、空間等實作經驗。他提醒企業應該將 AI 視為擴增能力的工具,並鼓勵組織重新設計流程,推動「人機協作」與「Agent 化」轉型,讓 AI 成為協作夥伴。
簡立峰也點出台灣兩大革命性機會。首先是因應中美分流趨勢,台灣在機器人供應鏈的潛力大增,台灣製造業也有望成為美國機器人硬體的最大供應基地。此外, AI 的發展讓「一人創業」成真,助力個人可以憑一己之力挑戰十人甚至百人團隊,這將徹底改變商業競爭結構。
「台灣的錢比台灣多,」簡立峰表示,在社會穩定與資本充足的條件下,所有國家進入高齡化社會的第一個十年都是黃金歲月,而在台灣邁入高齡化的第一個十年,送來「AI」這個禮物,讓台灣可以延長這段黃金期,「台灣有 AI,而且會成為剛性需求,這個剛需就是明後天哪裡都找不到人,只能靠機器人的時候,不管是自己生產還是用別人的,都可以用到最好。所以台灣在有錢、有 AI、有機器人概念的條件下,機器人會在未來十年變成我們的內需產業。」
陳立人:LINE 將更積極擔任「AI 與消費者之間的界面」
陳立人分享,LINE 正在探索如何將 AI 工具深度整合至工作流程,取代重複性的任務,讓員工能專注在更有創造力也更具意義的工作。陳立人也強調,要發揮 AI 潛力,就必須從流程開始改變,而非只是換一個工具。
在外部應用上,擁有每月活躍用戶高達 2,000 萬的 LINE,具備成為 AI 與消費者連結介面的潛力,陳立人形容,未來使用情境就像用戶與 LINE 對話時,有如在與 AI 秘書互動,提出需求後 AI 不僅能回應,甚至能主動預判、完成任務。此外,除了服務一般用戶,LINE 也希望幫助中小企業導入 AI,並透過內建工具降低門檻,讓原本覺得 AI 遙不可及的小商家也能輕鬆應用。
陳立人表示,LINE 未來將更積極擔任「AI 與消費者之間的界面」,意即當消費者提出需求時,LINE 不僅能作為前端接收與理解的角色,還能進一步媒合最合適的服務提供者。他也分析,這些服務不一定都要由 LINE 自行開發,而是可以透過開放平台,讓更多中小企業與開發者參與其中,LINE 也正在打造一個多通道平台(MCP),讓消費者在有需求時,能在平台找到適合的 AI 工具或 MINI App,由第三方協力廠商完成任務,「我們希望讓台灣百業都能參與這波 AI 浪潮,這是我們接下來要逐步實現的事,」陳立人說。
面對快速變動的數位與 AI 新經濟浪潮,DEAT 透過政策倡議、打造產業對話平台,攜手企業為台灣建立更具競爭力的數位平台生態系。
*首圖、內文圖片來源:DEAT 提供。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