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AI 餵 AI 創意還剩多少?精準、低廉的 AI 配音引產業危機
《Reuters》報導,隨著 Netflix 等全球串流平台盛行,帶動影集大量翻譯需求,配音市場也迅速成長。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GWI 調查,德國、法國、義大利和英國有 43% 的觀眾偏好配音內容勝於字幕。
配音市場破 76 億美元,配音員擔心被取代成對比
《Reuters》舉例,像 Boris Rehlinger 或許在巴黎街頭不會引起注目,但他的聲音早已深植法國觀眾心中。作為 Ben Affleck、Joaquin Rafael Phoenix,還有《穿靴子的貓》的法語配音員,Boris Rehlinger 是幕後配音界的重量級人物。如今,在 AI 日益威脅傳統配音產業之際,他正奮力捍衛這門專業技術的生存空間。
「即便我的聲音尚未被 AI 取代,我仍感受到威脅,」Boris Rehlinger 接受《Reuters》訪問時表示,他是法國「#TouchePasMaVF」行動的成員之一,該倡議旨在保護人力配音免於 AI 取代。Boris Rehlinger 指出,專業配音的完成需仰賴一整支團隊,包括演員、翻譯、製作總監、對白轉換師與音效工程師,才能讓觀眾幾乎察覺不到原本語言的差異。
根據 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 預估,全球配音市場將從 2025 年達到 43 億美元,至 2033 年進一步成長至 76 億美元。隨著平台間爭奪訂閱戶與廣告預算,業者也傾向導入初步成形的 AI 解決方案。
「#TouchePasMaVF」行動網站提及,「聲音與語言所傳遞的情感、複雜性與人類經驗的美感,是 AI 模型無法生成的。即便演算法再強大、再精密,它們所塑造的僅是仿製品。」他們擔心這些技術若未經審慎控管,可能加劇它們從中學習而來的歧視與偏見,因此對以利潤為唯一導向的發展趨勢,表達嚴正反對。
AI 配音快又便宜?行動成員警告「近親繁殖」危機
電影圈對 AI 搶走人類工作的擔心早就存在,2023 年好萊塢的勞資糾紛,讓 AI 成為核心爭議,今年 Netflix 聯席執行長 Ted Sarandos 表示,他們首次在原創影集中採用生成式 AI 製作視覺特效。
三位知情人士向《Reuters》透露,Netflix 也曾以 GenAI 技術協助對嘴同步處理,使配音與演員唇形更為吻合。這些測試仍仰賴當地配音員錄音,而非由 AI 直接生成新語言版本。這類用 AI 輔助配音的做法已被美國演員工會 SAG-AFTRA 新合約納入,規定 AI 不得單方面生成內容,且須支付配音演員報酬。
「#TouchePasMaVF」行動網站說明,目前的生成式 AI 系統,主要是透過大規模擷取他們的作品來訓練,最終 AI 將愈來愈依賴由其他 AI 先前生成的內容來自我餵養,以自身產出的資料再次訓練自身。「這種近親繁殖式的機制,將導致內容同質化、創作枯竭,甚至文化貧乏,」「#TouchePasMaVF」行動網站強調。
《Reuters》補充,隨著 AI 生成聲音愈加精準、低廉,歐洲多國的配音產業工會紛紛呼籲歐盟設立更嚴格規範,以保障配音品質、工作權益,以及藝術家過去聲音資料不被未經授權使用於未來配音作品。「我們需要立法保護,正如汽車取代馬車後也需訂立交通規則一樣,」Boris Rehlinger 表示。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資料來源:《Reuters》、#TouchePasMaVF,圖片來源:Unsplash。
- 立即報名 8/13【製造業資安論壇】,鴻海科技集團、台達電子、SEMI、資策會、Google Cloud 等重磅講者解密供應鏈必備的資安原生思維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