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要台灣投資多少?金融時報:美國商務部長多次介入,要求比照「2個國家」模式
台灣身為全球最重要的晶片製造基地,同時也是美國第7大貿易夥伴,在美國總統川普4月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後,台灣很早就與華府展開談判。然而,川普8月1日仍宣布對台灣進口商品課徵20%關稅,預計下周(8月7日)正式實施。根據《金融時報》報導,台灣未能趕在川普8月1日截止期限前達成貿易協議,讓外界更加憂心的是,美國可能為了改善美中關係,從而淡化對台灣的安全支持。
賴清德外交受挫,華府傳降級台美軍事合作
《金融時報》報導,這項關稅政策對台灣社會來說,時機格外敏感,因總統賴清德正與在野黨激烈對峙,展開大罷免運動。外界質疑川普政府的舉動,美國是否還會像過去一樣堅定支持台灣對抗中共武統的壓力,畢竟北京不斷聲稱擁有台灣主權,甚至威脅不放棄使用武力。
據傳,美國政府不但拒絕賴清德8月4日出訪中南美洲友邦「過境紐約」的要求,也正考慮將原本6月就延期的雙邊國防對話進一步「降低規格」。台美兩地觀察人士擔憂,這些動作可能意味著美國對台政策出現重大轉向,特別是川普正積極尋求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並安排與習近平舉行「川習會」。
台美其實早達共識?政治考量成協議變數
據熟悉美台關稅談判內情的人士透露,他們擔心美國對華政策轉變,會直接衝擊到美台雙邊的經貿關係。2名台灣官員和1名美國官員指出,其實台美雙方談判代表早在7月8日就市場開放等關稅協議核心議題達成基本共識,當時還期待能在幾天內正式宣布協議,但後來擱置協議。一名知情人士分析:「川普擱置協議可能有幾個原因,但我認為,可能是因為美中貿易談判的考量。」
當美國白宮公布各國關稅,賴清德8月1日舉行總統府記者會,說明台美貿易談判的情況。賴清德指出:「20%絕非台灣的目標,我們會持續談判,爭取更有利、更合理的關稅水準。」賴清德並表示,政府會堅定維護國家利益,保護台灣產業、糧食安全和民眾健康。
20%稅率為暫時措施?台灣恐難比日韓更優
《金融時報》引述1名熟悉談判過程的美國官員,也認為20%稅率只是「暫時性」,因為雙方還會「重新檢討其他問題」。這名官員表示:「台灣的暫時關稅遠低於其他還在談判中的國家,像是加拿大(35%)和印度(25%),這應該可以看作是雙方差距並非無法跨越的正面訊號。」
雖然最新關稅稅率比川普「解放日」政策原訂的32%低了不少,但台灣仍未能達到與主要競爭對手日本、南韓同等待遇的目標。日韓兩國上個月公布的協議都拿到15%的優惠稅率。國民黨立刻抓住台灣與日韓這個差異,痛批政府談判無能。
不過,政府官員對關稅影響相對樂觀。他們指出,佔台灣對美出口大宗的電子產品並不適用這個「對等」稅率,而是會由美國政府另外準備的個別行業關稅來規範。根據美國國家安全審查的第232條款調查,川普政府打算對半導體、生產設備及零組件課稅,同時也會對各種含有晶片的下游電子產品徵收關稅。
另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是,美國政府究竟要台灣增加多少投資?《金融時報》引述3名知情人士透露,協議之所以拖延,主要是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多次介入,他在與政府代表和大型科技公司會談時,要求台灣比照日韓模式,承諾在美國進行大規模額外投資。
台積電投資成壓力點?業界質疑「買優惠」代價過高
全球最大晶片代工廠台積電今年稍早已經宣布,將美國投資金額從650億美元大幅提高到1650億美元,台灣原本希望這項承諾能夠減輕部分壓力。但國民黨認為,台積電的投資承諾等於是把台灣的重要談判籌碼拱手讓人,國民黨表示:「未來涉及戰略產業的談判,政府應該要更加謹慎。」(推薦閱讀)台美關稅談判仍蓋牌 國台辦:任美國予取予求,只會傷害台灣人民
業界人士也質疑,用承諾數千億美元投資來「買」更低關稅稅率的做法,並不划算。一名台灣科技業高層直言:「如果未來晶片關稅真的有殺傷力,反正他們也會逼我們在美國增加更多產能。所以現在就承諾什麼巨額投資基金,都不是一件好的買賣。」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