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中峰會登場:經貿分歧深 中俄再成焦點
(德國之聲中文網)歐中峰會週四(7月24日)在北京登場,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歐盟理事會主席科斯塔(Antonio Costa)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國總理李強會面。
今年峰會恰逢歐中建交的50週年,歐方稱之為「在最高層級跟中國接觸的機會」,表明會坦率、直接地跟中國溝通兩邊的分歧。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習近平24日形容「中歐都是國際社會中的『大個子』」,面對複雜國際情勢,有必要加強溝通互信與合作。
不過,當前歐中關係因貿易、俄烏戰爭等議題而陷入新低點,國際媒體與智庫大多不看好這場會議,預料不會有重大進展出爐。
歐洲新聞台(Euronews)指出,歐盟官員對歐中峰會的期待低到「只要有舉行,就可以稱作勝利」。彭博社引述不具名的官員說法稱,這次會議可能不會發表聯合聲明,歐洲代表團只期待能直接跟中國闡明歐洲的立場,不預期會達成實質協議;氣候議題上有望出現共識,但仍很不確定。
一位歐洲外交官向法新社透露:「我知道我們在很多議題上跟中國想法不同⋯⋯但我們認為,最高層級的官員一起坐下來展開這種非常直接、開放且有建設性的對話,是很重要的。」
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主任胡謐空(Mikko Huotari)認為,歐中雙方開始討論問題,至少是第一步。「跟中國的合作仍然可能,但必須設好前提,這需要的不是深刻的信任,而是利益釐清、有力的歐盟內部協調,還有確認、落實這些承諾的機制。」
MERICS國際關係專家瓦塞利爾(Abigaël Vasselier)21日在一場媒體說明會上則表示,2023年的歐中峰會前夕,歐盟是充滿了「善意」(in good faith)與會,這一次的心態卻是「認清現實」(no illusion)。
「歐洲認清現在並不是達成協議的時刻……因為無論如何,歐洲和中國都被捲入跟美國的談判。」瓦塞利爾認為,中國領導階層很關切可能的美歐協議內容,擔心中國會變成歐洲換取美國提供安全保障的交換條件;與此同時,中國也並不否認他們樂見歐美關係更脆弱、甚至裂痕更深。
經貿關係是重點議程
會前,歐盟表示雙方會討論到如何促進「更平衡、互惠雙贏」的貿易關係,也會談到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綠能轉型等兩邊都關切的領域。
根據歐盟數據,去年歐盟對中國出口額是2132億歐元,進口額卻高達5190億歐元。面對跟中國的高額貿易逆差,馮德萊恩曾形容「難以持續」,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稱歐洲應更「客觀積極」看待雙方往來,「當下需要再平衡的是歐方的心態,而不是中歐經貿關係」。
過去幾年來,歐洲越來越關注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質疑中國政府透過巨額補貼和政策優惠,讓中國的高科技業者在市場上有了不公平的優勢,甚至導致低價競爭、大量中國產品傾銷全球的風險。為此,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發動反補貼調查,並於去年10月表決通過對其加徵關稅。中國也採取報復行動,對歐洲展開反傾銷調查,今年7月宣布對歐盟白蘭地開徵新關稅。
除了要求中國對歐洲企業擴大開放市場,馮德萊恩出訪中國前也說欲促使對方鬆綁對稀土的出口管制。
稀土關乎半導體、電動車和軍工等關鍵產業,不只是美中關稅戰的核心,對歐中談判也是關鍵議題。雖然歐盟近年開始推動供應鏈自主,但現在仍高度仰賴來自中國的稀土進口;今年4月,中國為因應美國的關稅戰而擴大稀土出口管制,歐洲的汽車、機械製造業者首當其衝。
馮德萊恩6月曾在七國集團(G7)會議批評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做法類似壟斷,「不只是用來當談判籌碼,也是作為武器來削弱關鍵產業的競爭對手」;7月中旬,歐洲議會通過決議譴責中國,中方則要求歐洲「停止在出口管制問題上搞雙重標準」。
再提對中俄關係疑慮
經濟議題外,中國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上的立場也是歐洲關注重點。
歐洲多次質疑北京與莫斯科的經貿往來,批評中國進口俄國能源、讓俄國得以維持戰爭機器的經濟基礎並規避歐美制裁。7月初,歐盟外交事務高級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和中國外長王毅在布魯塞爾會晤,卡拉斯說中國企業在俄烏戰爭中支持俄國,威脅了歐洲安全,敦促中國停止協助俄國繼續侵烏戰事。
歐盟官員透露,馮德萊恩和科斯塔打算在歐中峰會上堅持要求俄烏無條件停火,並嘗試中斷中俄之間正式與非正式的各種援助。上週五(18日),歐盟成員國已推出對俄羅斯第18輪制裁,有2家中國銀行也被納入其中。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稱這是「莫須有」的罪名,已再度向歐洲提出嚴正交涉。
烏克蘭等歐洲國家還質疑中國企業出口無人機等軍民兩用產品給俄羅斯。法新社引述一位資深歐洲官員說法:「我們並不天真。我們不要求中國切斷關係,而是加強海關和金融管制。」
歐中峰會登場的同一天,路透社獨家報導引述歐洲官員說法,稱有中國製的引擎被貼上了「工業用製冷機組」標籤,在掛名公司的名義下秘密運送給俄羅斯的無人機廠商。
報導指,這些中國零件讓俄國軍火公司IEMZ Kupol即使遭到歐美制裁,還是有辦法擴大攻擊無人機的產能;據內部文件,該公司曾跟俄國國防部簽約,今年預計生產超過6000架Garpiya無人機,且到4月為止已有1500多架出貨。
路透社去年9月曾揭露該公司使用中國企業「廈門林巴賀航空發動機公司」的引擎。廈門林巴賀已遭歐盟和美國制裁,隨後改由「北京西潮國際科技貿易公司」接手提供無人機引擎給Kupol公司。對此,中國外交部回應稱對Garpiya零件出口一事並不知情,重申中國一直依法管控軍民兩用產品的出口、反對缺乏國際法基礎的單邊制裁。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顯示全部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