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專家:最應該教會孩子的一個技能
美國教養專家朗妲(Reem Raouda)是「覺察式教養」(conscious parenting)的重要倡導者,專門引導身心疲憊的父母成為兒童情緒安全的照顧者。
以兒童情緒健康為專業的朗妲表示,許多父母經常把重點放在孩子外在的成功,像是努力教他們各種詞彙、建立規矩和作息、鼓勵良好行為。
但朗妲認為,有一項關鍵技能會決定這些孩子日後是否會成功,那就是與自我連結的能力(self-connection),也就是覺察並接納自己情緒、需求與內在聲音的能力。
當孩子覺得做真正的自己非常安全,就會把這份自我價值感帶入每一段關係、每一次挑戰與每一個選擇中。
反過來說,若是孩子沒有這方面的安全感,他們的自尊心會從內部逐漸瓦解。
朗妲自己是母親,研究過200多組親子關係。
多年來,朗妲最常告訴其他父母,如果你這輩子只能教孩子一種能力,必須是「與自己連結」的能力。
「失去自我連結」常常是在一些看似立意良好的小互動中悄悄發生的,這些互動對孩子傳遞出錯誤的訊息。
例如,一個幼兒因為玩具被拿走而哭泣,父母說「沒事啦,這沒什麼大不了的。」而孩子真正接收到的訊息可能是,「原來我的感受不重要。」
或者孩子可能在睡前表示覺得很害怕,父母回應,「根本沒什麼東西好怕的。」孩子聽到可能會覺得,「我不應該有這種感覺,所以我的感覺是不可信的」。
這些微小訊息長期累積下來,一再重複發生,會削弱孩子連結自己情緒的能力。結果可能是孩子變得更焦慮、情緒化、沒安全感,甚至完全封閉自己。更糟的是,這些模式可能一路延續到成年。
「自我連結」對孩子的人生價值重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訓練情緒韌性:能與自己情緒連結的孩子,在面對壓力、挫折或強烈情緒時,不容易失去自我,能穩住內在。
‧建立健康界線:有自我連結的孩子信任自己的直覺。他們覺得哪裡不對勁時更敢於說出來,也比較不容易被操控或受到同儕壓力影響。
‧培養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信不是來自稱讚或成就,而是來自「了解自己是誰」,即使面對困難處境,依然能夠有安全感地做自己。
‧保護心理健康:穩固的自我感能幫助孩子避免到錯誤的地方尋求認同,是抵禦焦慮與自我懷疑的有力防線。
在高度數位化的環境下,現在孩子接觸到平板電腦、智慧手機的機會愈來愈多,這也影響了一部分孩子的自我連結能力。
根據《Psychological Bulletin》期刊上的最新研究,針對全球近30萬名兒童的調查顯示,使用電視、平板、電腦和遊戲機等螢幕時間愈長,日後出現攻擊行為、焦慮、低自尊等情況的風險就愈高。
而且這種關係是雙向的,本身已有情緒或社交困擾的兒童,也傾向花更多時間使用各種螢幕裝置。
其中,遊戲主機的使用與心理問題的連結最為明顯。不論是電玩主機、電腦遊戲還是手機遊戲,過度使用都與情緒困擾高度相關,甚至高於看電視或使用教育App等活動。
在這種環境下,父母更需要知道如何幫助孩子與自我深度連結。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我連結能力?
好消息是,你不用徹底改變你的育兒方式,只要做出幾個小改變就能帶來大大的不同。
1. 肯定他們的情緒
不要老是急著說「你沒事」。你應該說,「這真的讓你很難過對吧?有我在這裡。」
情緒的「肯定」不是代表你完全同意孩子的感受,而是讓他知道,他的情緒世界是真實的,可以安心表達出來。這能幫助孩子建立對自己情緒的信任,而這正是「自我連結」的關鍵之一。
2. 接納孩子的全部樣貌
為孩子的混亂情緒、困難問題與古怪特質保留空間。只要他們在生氣或害怕時,仍然能被看見、被接納,他們就會知道,「全部的我都受到歡迎。」
這種被接納的歸屬感,能夠長久地強化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與情緒自信,一直到成年之後。
3. 退後一步,別事事干涉
過度干涉會削弱孩子對自己的信任感。請依照孩子的年齡,給予他們適當的選擇空間,例如自己挑衣服、處理手足相處問題,或決定要怎麼安排下午的時間。
讓他們能在安全的環境中實驗、犯錯與修正,有助於培養他們建立內在的聲音和韌性。
4. 示範自我連結
你可以說,「我現在覺得壓力有點大,我需要深呼吸一下」之類的話。
當你能夠辨識並調節自己的情緒時,孩子就會學到,情緒不是該害怕或壓抑的東西,而是可以被覺察、理解並處理的訊號。
5. 使用能建立覺察的語言,而非令人羞愧的語言
你可以把「你為什麼要那樣做?」換成「事情發生時,你感覺怎麼樣?」
用充滿好奇與同理心的語氣,邀請孩子內省。長久下來,你的話語會成為他們內心的自我對話。
6. 看見行為背後的情緒需求
當孩子爆發情緒時,我們很容易只看到他們的吼叫或拒絕,但這些行為其實往往是一種訊號,代表他們可能覺得茫然無助、充滿無力感、無所依靠,或感覺沒人在聽他們說話。
回應行為背後的情緒需求,可以幫助孩子理解他們不是「壞」,只是會有人類的正常情緒反應。
7. 稱讚他們本身,而不只是他們做的事情
成就當然很重要,但也請注意並說出那些常被忽略的特質,像是稱讚「你對朋友好貼心」、「我喜歡你對事物充滿好奇」。
這些提醒能強化一個核心信念,告訴孩子他們被愛是因為他們本身,而不只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
【延伸閱讀】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28期《2027企業淘汰賽,AI生存戰 5力決勝負》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