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離職卻愧疚感纏身?掌握五大要點,設立交接界線
你可能也有過這樣的心情,準備要提離開一份工作了,但心情有點複雜,一方面期待新的開始,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好像對不起還在打拼的同事,彷彿自己是個背叛者。
這些情緒,讓你陷入一種補償式努力的陷阱,然後,你開始不自覺地答應承擔更多工作,甚至主動承諾離職後:「有問題可以之後再問我。」因為不想造成別人困擾,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
該怎麼做,才能在提離職時,應對這種內疚感,比較好的劃清界線、漂亮轉身呢?
第一,換個角度看待離職
許多同理心強的人,但即使想要有新的發展,也會自我解讀為「是不是我太不忠誠了?」「是不是辜負了信任我的人?」然而,離職不是對你敬業態度的指控,而是職涯發展中自然的一環。你有權追求更好的成長機會,這無關乎「背叛」。
當然,你對團隊的貢獻很重要,但現實是——沒有人是不可取代的,不會因為少了你,公司就停止運轉或分崩離析。你可能會帶來短暫的空缺與調整期,但這通常不是致命的打擊。換個角度想,你的離開,也許會為別人創造晉升或學習新技能的機會。
你可以想像一下,幾個月之後,未來的你,會對現在這個很焦慮的你說些什麼?可能未來的你會說:「當初的決定是對的。」現在的愧疚感,在那時早就事過境遷。這個練習,有助於拉開一點距離,幫你從當下的情緒抽離出來,更客觀地去看待現在這個狀況。
第二,制定你的交接計畫
如果你想體面離開、不留爛攤子,請記住:在離職的過渡期裡,目標不是把所有事情做完,而是設法讓他人能順利接手。
你可以從盤點工作開始,列出目前手上的專案與工作內容,接著分類:哪些是非你完成不可的核心任務,哪些是可以完整交接出去的,又有哪些是最好能做,但不做好像也不會怎麼樣的。 接著,採用逆向規劃法,從你最後工作日倒推每週的工作目標與時程安排。
你真的要認清,不可能所有事都做到完美。真正負責任的做法,是優先完成對團隊影響最大的工作,依據業務的重要性進行排序,確保任務推進到穩定、他人能順利接手的階段。
此外,溝通也需要提前規劃:你該清楚安排何時通知哪些人,該說什麼,如何說明交接內容,以及如何與直屬主管討論職責分配與任務轉移。這能幫助你評估,在完成核心工作的同時,自己還有多少能力與意願在過渡期間提供協助,避免臨走前手忙腳亂、壓力爆表。
第三,建立系統化的「知識轉移機制」
與其一離職就被各種訊息轟炸、三不五時被追問「之前那個案子怎麼辦」,不如事前撰寫一份清楚的交接文件,包含所有專案的現況、即將到來的截止期限、時間節點,以及重要的背景資訊,如聯絡人、聯繫方式、客戶偏好或特殊需求等重要資料。
就像留下這份工作的使用說明書,你可以為工作流程錄製教學影片,來說明重點工具或關鍵操作細節,或者撰寫SOP文件。這種做法有雙重效益:為接手的人提供完整的參考資源,確保工作順利銜接與持續,同時保護你的時間界線,避免離職後仍被頻繁聯絡,讓你真正的放下。
第四,設下交接界線,用成熟的方式說不
即使交接期間規劃得再好,還是難免會在最後階段突然冒出一些新的請求。這時候,我們不一定都要承擔,可以以一個更聰明的應對方式:對於可傳授的技能,我們可以「委託給其他人」,像是提議「這個我沒辦法親自做,但我很願意花點時間,指導一下某某同事。」我們不需要單純地為他代勞,而是讓他有獨立處理能力,為這些工作負起責任、自行運作,這些正是你離開之後,他們必須做到的。
若你真的需要明確拒絕某些請求,也可以使用一些有禮貌但堅定的話術,例如:「謝謝你想到我,這個專案聽起來蠻有趣的,不過為了確保我能夠順利完成,之前已經承諾的交接工作,我現在可能沒辦法再接新的任務了。」這樣的說法,既清楚表達你的立場,也展現你對當前工作的專業態度。
第五,為下一份工作預演
別等到換了新工作後,才開始實行你一直想建立的職場紀律與工作習慣,像是:準時下班,不無限延長責任,週末不處理工作訊息等。
把這些你可能在這份工作裡不太敢做,或者不好意思做的事情,當成是為了你下一份工作做的暖身練習。離職前最後這個階段,反而是一個重新設定工作界線的黃金機會。
設立離職後的界限,並非自私或不友善的表現,而是對自己與他人的尊重。雖然過程中可能會有短暫的不適,但能確保你以專業的方式完成職務轉換,不僅維護自己的利益,也為前同事與公司,留下負責任、成熟的印象。體面地放下過去,才能輕盈地邁向未來。
- 本文改寫自《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文章〈在離職前最後幾天上班日設下界線〉
延伸閱讀:
留言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