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添1死 醫建議2高風險族群自費接種疫苗
疾管署今天(12日)公布新增1例本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例,為南部7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後10天死亡。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腦脊髓膜炎須透過親密或長時間接觸傳播,主要症狀為發燒、劇烈頭痛、噁心、嘔吐、出血性皮疹等,建議免疫功能缺損、曾切除脾臟兩大高風險族群,以及欲前往流行地區的民眾可評估自費接種腦膜炎疫苗。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指出,該名南部70多歲男性個案有癌症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疾病史,無國外旅遊史,7月25日因呼吸喘住院治療,8月3日突然意識改變、血氧濃度降低,於當日死亡,後經醫院通報並經檢驗確認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相關接觸者皆已安排衛教及健康監測,並由醫師評估是否採檢或預防性投藥。
疾管署指出,國內今年累計6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例,為近8年同期新高。根據2016年至2024年統計資料顯示,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1至12例,個案感染年齡以25至64歲為多、占30%,其次為19至24歲及65歲以上,各占23%,病例以感染腦膜炎雙球菌B型最常見。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傳染途徑主要為接觸感染者或帶菌者的喉嚨及鼻腔分泌物或飛沫,須透過親密或長時間接觸方可有效傳播,健康者可能呈現無症狀鼻咽部位帶菌,其中僅少數帶菌者會發展成侵襲性疾病,免疫低下者較容易致病,潛伏期約2至10天,主要症狀為發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直、噁心、嘔吐、出血性皮疹等,有時也會出現昏迷和譫妄等症狀,嚴重時可引起肺炎、敗血症及腦膜炎,甚至休克、死亡,需及時給予抗生素治療。
至於如何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林詠青提醒,應避免長時間處於擁擠或通風不良的環境,並保持良好手部與呼吸道衛生,以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應盡速就醫,避免病情惡化。
此外,林詠青指出,若本身免疫功能缺損或曾切除過脾臟的病患,因免疫功能較差,為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高風險族群,目前有兩款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可供自費接種。他也建議國人若要前往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等流行地區,行前4至6週應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由醫師評估自費接種疫苗的必要性。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