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當笑聲成為流量:全臺喜劇市場白熱化 單口競爭激烈、日式漫才崛起

讀+ READr

更新於 2024年12月02日03:07 • 發布於 2024年11月25日08:05 • readr
  • 第二屆喜劇節即將登場,READr 從資料發現,近年喜劇演出連年增長,市場最大宗為單口喜劇。最早發展的臺北市演出增幅最多,臺中,高雄緊追在後,其他縣市也陸續有俱樂部投入在地喜劇市場。
  • 網路社群平臺的成熟,以及線上節目的推出,是喜劇市場翻漲的重要關鍵。但下一步短影音紅利時代,可能為演員迎來更大的能見度,也可能影響新人創作者過度消耗創作靈感,或是試圖迎合大眾口味而迷失自我定位。
  • 日式漫才在臺灣的影響力逐漸壯大,巡演場次規模小但數量多,各縣市幾乎都可以看到漫才劇團的巡演足跡。
  • 許多喜劇資深從業人員認為,喜劇市場漸趨飽和,需要下一波流量或明星才有可能再創高峰。同時投入的演員成長幅度比市場擴張更快,供過於求,也導致競爭激烈,新人更難出頭。
  • 除了產業視角,READr 採訪了 17 位單口喜劇演員,他們也分享了自己的做喜劇的心路歷程,收錄在「【訪談後記】為什麼想做單口喜劇?他們的答案是:

燈光下,一支麥克風矗立在舞臺中央,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表演者輪流上臺,將生活經驗和獨特的觀點當作燃料,試圖引爆現場笑聲。在站立喜劇(Stand-up comedy)的舞臺上,有塔羅占卜師現場猜觀眾星座,有人分享容貌焦慮的煩惱,也有台積電工程師帶著公司聯名特製的乖乖上臺,有人分享遭出軌的經歷來自我調侃,也有補教老師分享數學諧音的笑話。

「在現場你會被那些笑聲感染。」正職是國小老師的 Apple(化名)分享,她經常趁寒暑假走進酒吧,買張票,換一杯酒水,享受一場喜劇表演。在燈光昏暗的表演廳中,觀眾有時一起大笑,有時驚訝地倒吸一口氣,和陌生人共享同樣的情緒,她認為正是現場喜劇無可取代的魅力。

第二屆臺北喜劇節將於 11 月 28 日登場,不僅有站立喜劇,還涵蓋了日式漫才、相聲、魔術、小丑劇⋯⋯85 場不同類型的演出,參演團隊也來自臺灣及世界各地 。

「喜劇節本身就是亮點。」被譽為喜劇教父、同時也是本屆主辦方的張碩修表示,這次不打明星牌,期盼讓多元的表演都能擁有舞台,希望向全球最盛大的墨爾本喜劇節看齊,未來能開放更多場地和團隊參與。

不僅限喜劇節期間,喜劇早已在全臺遍地開花。READr 從現場演出資料發現:過去 5 年表演數持續增加,臺北每個月都有近 20 場的喜劇演出,臺中、高雄的演出量更是 3 年前的 4 倍;臺南、桃園、新竹也陸續出現在地的喜劇品牌。

臺灣主流的現場喜劇共有四大種類,分別是站立喜劇(單口喜劇)、漫才、短劇和即興。其中市場最大宗的就是單口喜劇,其成長可從政府報告見到端倪。根據文策院最新發布的《臺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報告》,過去一年單口喜劇的參與率在表演藝術類別中排名第三,僅次於音樂劇、街舞。

值得注意的是,在兩年前文策院同樣的消費報告中,「單口喜劇」還沒成為一個類別,對比最新報告中,這項娛樂已登上 15-29 歲男性觀眾首選,顯示其快速崛起的影響力。

除了演出資料,READr 走訪多家地方場館與俱樂部,了解在地喜劇社群的形成,也採訪各地多名喜劇演員,一窺喜劇近年的成長與未來挑戰。

「記得第一次看現場表演,短短一個半小時我笑到肌肉痠痛。」9 年多前,綽號豆花的沈明輝因家庭和生活壓力陷入低潮,決定在生日當天去看喜劇俱樂部「卡米地」在臺北華山藝文園區舉辦的演出,從此迷上現場喜劇。

近十年的時間,喜劇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時間允許,豆花總會到場支持,還因此和伴侶結緣,結婚時他更邀請了喜劇演員「大可愛」當婚禮主持人,就連現在掛在「卡米地 Comedy Plus」店外的霓虹招牌,也是出自豆花之手。

「不管是演員或觀眾,會常來喜劇場地,可能(生活或心理)有些缺憾,需要(透過喜劇)補足心中的那一塊。」5 年前,凱文第一次踏進卡米地,當時他身邊的朋友陸續結婚生子,步入不同的人生階段,他卻十分迷茫。接觸喜劇後,凱文愈來愈投入,他計算過自己的花費,初期每年 3 萬,第三、四年翻倍至 6 萬,「後來等我意識到的時候,已經完全著迷了。」

在 Open Mic (即笑話測試場),演員也會透過錄影的方式紀錄自己的表演,並持續修正,直到下一次站上 Open Mic。(攝影:徐湘芸)

資深觀眾豆花則見證了卡米地的成長,從逐水草而居的演出團隊、搬進小場地,2022 年遷址重新開張,搖身一變成了擁有兩廳、最高容納達 250 人的大型俱樂部。他欣慰地說:「以前喜劇就是一個很小眾的文化,現在多了很多新觀眾,我也很開心。」

「博恩就是一個分水嶺,在這之前,喜劇是一個小小眾,連舞台劇觀眾都不一定會看喜劇。」從事喜劇演出近 20 年,跨足舞臺劇、電視劇、網路短片的喜劇演員壯壯坦言,「(博恩讓)喜劇這塊餅變得更大,對我來說也很震撼。」

「所有的娛樂產業,明星永遠都是最重要的指標。」張碩修指出,過去喜劇演出多是靠口耳相傳累積客群,直到 5 年前因為社群平臺逐漸成熟,大幅提升單口喜劇的曝光度,「2018、2019 年剛好產業又連續有幾個人爆紅,例如博恩、龍龍、豪平、凱莉,因此(喜劇)熱度也被延續。」

從 READr 搜集的演出資料也可以看到,2021 年喜劇市場相較於過去幾年的成長顯著,從每月不到 10 場演出,逐漸突破 20 場。加入 2022 年後的OPENTIX 資料,成長更明顯,今年一個月甚至有近百場的活動演出,文策院的報告也在 2022 年正式將「單口喜劇」納入觀察項目。

張碩修也提到,從政治諷刺節目《博恩夜夜秀》到薩泰爾娛樂,喜劇產業產生很大的變化,「主要是商業模式的導入,也迫使其他經營者必須跟上,讓這個產業幾乎是每年翻倍的成長。」

2017 年以「大奶微微」段子爆紅、曾博恩一路刷新臺灣喜劇紀錄:共同成立薩泰爾娛樂公司、擔任臺灣首檔政治諷刺節目《博恩夜夜秀》主持人、合資第一間喜劇酒吧。2023 年,他更成為全臺首位登上小巨蛋、開啟海外巡迴的喜劇演員。

與博恩一同創辦薩泰爾娛樂、《博恩夜夜秀》製作人 DJ Hauer 指出,最初目標就是想做臺灣的 「Comedy Central」,而「夜夜秀」正是實現這個目標的第一步。他認為,無論當時或今日,政治諷刺(Political Satire)從話題到流量,都是最適合的主題。

借鏡好萊塢的 Late Night Show ,DJ Hauer 笑稱,博恩是他做夜夜秀的最後一塊拼圖。身為一個製作人,他認為博恩剛好能契合他理想中的主持人形象,「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遇到曾博恩,我就不會做(夜夜秀)。」

博恩也說,將自己推上小巨蛋,背後最關鍵的因素正是「夜夜秀」。

曾博恩成為臺灣第一位站上小巨蛋的喜劇演員。(照片來源:薩泰爾娛樂官方臉書)

「大家想知道這個世界發生什麼事。」博恩稱經營個人演員事業時,他便希望透過站立喜劇結合主流節目相輔相成,比起站立喜劇,「夜夜秀碰時事有流量、更接近剛需。」

《博恩夜夜秀》連續製播三季,也確實為他的票房帶來了明顯的變化。「我之前表演大多是在 800、1000 人的場地。 」博恩說,做完三季「夜夜秀」後再開專場,演出規模直接升級到擁有 3000 座位席的臺北國際會議中心(TICC),3 場共 9000 多張票開賣後接近秒殺。博恩回顧當年成長稱,當時應該就可以站上萬人規模的小巨蛋。

不只《夜夜秀系列》,近五年喜劇流量隨著《火烤呱吉》、《炎上系列》等線上節目陸續推出,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薩泰爾近年推出自己的串流平臺,開拓出線上的消費市場,也和多家串流平臺如 Hami Video、CATCHPLAY 合作。這也顛覆了過去現場喜劇的產品生命週期:過去巡演完影片就會上傳 YouTube 提供觀眾免費觀看;現在線上影片要花 100 至 400 元不等的小額費用,才能擁有一年的觀看權。

「我們的目標,是讓喜劇可以跟其他娛樂產業競爭。」薩泰爾娛樂執行長潘瑋翔(Hawkins)指出,開發串流平臺也是為了鎖定海外客群。實際上線後的數據顯示,線上影片近 30% 的消費來自國外。策略奏效,線上產品成績不俗,例如《炎上王世堅》線上版突破千萬銷售額。

張碩修觀察,喜劇客群的基數也因為這些節目向外擴散。「像很多人潛水好幾年,看著看著終於願意付錢,不當免費仔了,去年到今年的成長應該算是整個產業的高峰。」

如同張碩修所說,產業走向高峰,從各縣市的演出資料也能看見變化:臺北市的喜劇表演數量成長最為顯著,高雄、桃園和新竹也逐漸擁有了在地的喜劇基地,培養自己的演員和固定客群。這些變化讓許多長期打磨的喜劇演員重新獲得關注,也吸引更多新人投身其中。

「有時候我會想,臺灣的喜劇元年是什麼時候?」主持《人造人喜劇萬事屋》的九安認為,「當每個縣市都有喜劇俱樂部,那就是喜劇元年。」他解釋,這代表各縣市願意發展喜劇,不再僅僅依賴網路流量明星,才算是根植在地。

穿著白色薄紗上臺又唱又跳,體態豐盈的喜劇演員「啊真」以一首自嘲創作曲「我好胖」為個人首次專場開場炒熱氣氛;走下舞臺,她還有另一個身份,是卡米地 Comedy Plus 的正職員工,平時主要負責處理後臺與餐食庶務。本名吳念真的她,大學時因為追逐喜歡的藝人、逐漸認識了喜劇,最終走上舞臺。

從看表演的觀眾到成為表演者,許多喜劇演員都有著類似的成長途徑,而卡米地是他們成為喜劇演員路上的重要基石。

擁有六年喜劇經驗的九安分享,她 2018 年看了壯壯專場表演後「深深被撼動」。當下才發現平時嚴守社會制度、在工作場合鞠躬哈腰的自己,其實很嚮往自由。「我很希望喜劇上那種自由狂野的氛圍可以渲染到我身上,至少在某些時刻是可以不受拘束的。」同一年,她報名了由張碩修開班的卡米地表演課,從此踏上兼職演員之路。

不只表演時段,九安提到有段時間她下班後,無論有沒有演出,一週都經常前往卡米地待上數個小時,喝酒、聊段子,也談生活瑣事。九安形容,當時位於八德路上的卡米地是一個極具包容力的環境,「就是那種我下課了,不管怎樣我就想去社辦泡一下的感覺。」

九安指出,俱樂部會隨著主事者的風格變化。相較卡米地,由博恩、微笑丹尼合資的喜劇俱樂部「二三喜劇」(Two Three Comedy)2019 年新址開幕,大大地改變了臺北的喜劇場館環境。九安形容,有著博恩的聲量與資源,「二三喜劇」更主流、更商業,也更加競爭。

喜劇表演逐漸受到重視。2021 年以後,臺北陸續出現了更多兼營 Open Mic 的基地,例如成立臺灣第一組女子喜劇團體「好好笑女孩」、現投入教育事業的喜劇教母黃小胖創立的「月半窩 Cafe」、原本以音樂表演類型為主的「樂悠悠之口」、位於咖啡廳二樓的「3 Cafe」、位於大稻埕的「喝喝 wine hēhē」等。

相較臺北競爭激烈,新人難出頭。張碩修則表示,中南部的喜劇演員這幾年逐漸展露頭角,表演能量充沛,個人特質也更鮮明、奔放。在卡米地爭霸賽中,越來越多非北部「卡米地班」的演員成功闖入決賽,「你會感覺到,哇,那個是帶著陽光來比賽的。」

「喜劇是一件讓大家有所共感的事。」喜劇俱樂部「喜劇開港」的創辦人、本名趙緯宥的阿海,非劇場科班出身的他,初衷只是希望高雄能有一個更多元的展演形式基地,同時打造一個大家能彼此交流的空間。

「讓觀眾的回饋,也成為演出的一部分。」阿海強調,高雄演員雖然經驗尚淺,在表演編排和文本縝密性不及臺北資深的前輩,但他認為高雄的演員更善於雙向互動,打造與觀眾更緊密的連結,形成了「喜劇開港」獨有的溫度與魅力。

「我期許這班高雄演員,可以變成喜劇圈的叛逆份子。」阿海希望,「喜劇開港」能成為喜劇圈的顏社,透過穩定且高品質的表演,發展更強烈的個人風格,創造正向回饋,「觀眾才會一直進場,商業循環也才會成立。」

比起高雄,臺中的喜劇基地發跡得更早。出身卡米地表演班二代團「雙囍門」的喜劇演員龍哥,從 2015 起就在臺中成立俱樂部「來福好事」,取名來自英文的「laugh house」。

投身地方喜劇多年,龍哥坦言,目前市場依然是名氣導向。例如「來福好事」現址位於群島藝術園區內,距離逢甲大學僅 600 公尺,周邊經常有大學生路過,「但真的會走進來看的不多。」只有當賀瓏、博恩、歐耶等明星演員來演出,才會吸引觀眾入場消費。

住在臺中、28 歲的喜劇觀眾陳宏宇,過去一年曾北上看 Jim、AG 等人的專場。一場超過 1000 元的票價,加上住宿和交通費,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問及臺中在地的「來福好事」,陳宏宇思考許久才想起自己曾前往觀賞喜劇演員「大可愛」的專場巡迴,但未對場地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沒有持續造訪。

陳宏宇補充,最早他先接觸漫才,後來才開始接觸臺灣、美國及中國的單口喜劇。除了價格實惠的線上節目,他主要的消費仍以線下專場為主。由於預算有限,他傾向將資源集中在喜歡的演員身上。

明星帶來的票房效應是一時,龍哥坦言,養出在地的喜劇文化粉才是關鍵。

「現在就是在打地基。」回想起草創期,龍哥提到許多設備都是當時卡米地一度熄燈、低價出清給來福好事。除了設備支援,演出卡司多靠朋友同業義氣相挺,「前三年根本賺不了錢、賣不了票,⋯⋯當時像 Social、壯壯、歐耶還有達康都來表演過,其實很感謝他們支持。」

當地基打得夠穩固,接下來要做的都是添磚加瓦。「現在臺中有一票觀眾,本來都是跑臺北看表演,現在有些會留在臺中。目前任何秀基本都有二、三十個觀眾保底。」近兩年收支也有了盈餘,龍哥能透過微薄的獎金獎勵持續協助基地運作的喜劇演員,讓俱樂部更成熟。

對比早期辛苦的草創期,中南部在地喜劇看似逐漸興盛,目前的成長只能算是勉強回收成本。即便如此,全臺各地仍有更多新的團體與基地,前仆後繼投入喜劇環境。

20 坪不到的空間,從原木舞臺、燈光、匾額到木製橫梁,全都是喜劇演員阿君和凱婷親手蓋出來的空間,2023 年在桃園市中壢區開幕的喜劇基地「樂君亭」,背後其實耗時了一年翻新裝潢。

擁有 13 年喜劇經歷的阿君直言,成立基地是任性的決定,實際上市場仍不夠成熟,維繫場館營運更是難上加難。本身就是土生土長中壢人的他強調,成立場館的初衷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希望樂君亭能成就那些需要它的演員。」讓演員可以不用背負場地成本,不須考慮票房壓力,盡情嘗試演出。

有別於其他地方的 Open Mic,樂君亭不限所有表演形式都能報名試演,從站立喜劇、音樂喜劇,還有日式漫才、日式落語、中式相聲的演出。演出結束後,阿君收著立體招牌燈箱,剛表演完落語、穿著和服的凱婷,也一邊和演員及觀眾問候、交流。

「讓任何形式的演出都可以在這裡發生。」投身喜劇 4 年多,凱婷則提到,每種表演形式都有不同的美,這個場館未來也不僅限於服務喜劇,例如動畫背景出身的她,也邀請了她曾參與預告製作的《魔法阿嬤》導演王小棣來開設座談會,讓更多創作的能量可以相互交流。

小成本小場地但有著大藍圖,樂君亭希望在地方注入更多元的喜劇能量,除了桃園,其他地區也逐漸有在地的團體、或地方製作的團體萌芽茁壯,例如新竹去年有了「站立風城」,臺南有「府城喜劇」,也有大學成立的喜劇社團,例如成大喜劇

除了以美式喜劇為主的站立喜劇,日式漫才正迅速崛起,成為另一股不容忽視的風潮。

早期就開始接觸漫才的阿君比喻,不同於單口喜劇傾向以個人觀點在真實世界的故事添油加醋,和觀眾創造共鳴,漫才則是透過裝傻役和吐槽役一搭一唱,創造出一個想像中的世界,將觀眾拉進故事中。

據 READr 搜集的演出資料顯示,主攻日式漫才、排行第三的團體「面白大丈夫」,憑藉其推出的《職男人生》系列成績不俗,年年都穩居 OPENTIX 報告中現代戲劇前十名。2021 年,實售票數有三部《職男》作品進榜;2022 年增至五部、佔去一半;2023 年最高甚至攀升至第二名,僅次於成軍逾 30 年綠光劇團。

OPENTIX 趨勢報告也進一步指出,自 2019-2022 年起,整體「漫才/脫口秀」演出趨勢攀升,票房總金額連年翻漲。

成軍 11 年、漫才團體「達康.come」憑藉定期巡演「好了啦!達康!」在 2023 年OPENTIX 報告躍升中型演出排行榜的新進團隊。這兩年的巡演從臺北、臺中、高雄,擴及到桃園、新竹、嘉義、臺南、屏東、花蓮等地;去年推出的十週年專場《達康十週年-自我ㄅㄧㄠˇ揚大會》,也在 OPENTIX 單日流量排行中拿下第六名。

「現在觀眾基數是夠的,基本營運可以不用煩惱。」陪伴達康近八年、製作人 Ada 回憶,比起早期只能追求損益打平,這幾年定期巡演累積觀眾,演出規模擴大,以疫情後恢復巡演《好了啦!達康》為例,2022 年總進場人次約 7 千,2023 年翻倍提升到 1 萬 5,而今年巡迴結束時有望上看到 2 萬 2 千人次。

「我們能不能讓看漫才成為大家的選項之一?」大學畢業就協助接觸達康的製作,Ada 還記得現場看到觀眾開心的反應,令她印象深刻,也感受到漫才的魅力。

達康.come 定期巡演《好了啦!達康》目前已經一年已超過 2 萬人次入場。(攝影:劉璧慈)

「接觸喜劇,至少讓我的生活有些有趣的東西。」22 歲的吳穎禛分享,她剛考上大學時曾陷入迷惘,偶然接觸漫才影片,排解了很多的生活鬱悶。休學重考後,每隔兩週看達康主持的漫才 Open Mic ,成了她考前的唯一娛樂,更是她精神上的寄託。

當時的每一次演出,她都會帶一張手寫卡片給達康,也送過阿達生日禮物。手寫小卡上,吳穎禛不寫稱讚或感謝,反而紀錄了許多自己生活上有趣的瑣事,她形容那是一種回報,「因為他們給過我快樂,我也希望回報給他們知道『你們給了我快樂。』」

相比曾在漫才段子《說好的進軍大巨蛋呢》以前進大巨蛋為前提開玩笑發下豪語,達康兩人提及十年耕耘的成果,語氣相對謙虛而保守。阿達更希望劇團慢慢發展,一步步提升大眾的認知度,畢竟日本漫才也發展百年,才達到今日的規模。

達康認為,漫才 Open Mic 是改變漫才環境的重要因素。身為固定主持人,阿達說今年 Open Mic 接近場場完售。「以往感覺觀眾是為了主持人而來,⋯⋯這幾年更多觀眾是真心喜歡(漫才)這個表演形式。」培養了更多人認識漫才文化,同時讓更多新人願意嘗試漫才,持續投入創作。

有別於面白與達康,同樣演出數也在前十名的娛人時代,團長靖兒坦言劇團至今仍處於虧損狀態,但至少有「愈虧愈少」。成立 5 年多,娛人時代撐過疫情 3 個月空轉期,近年才透過和威秀影城的合作觸及更多陌生族群,逐漸鞏固北中南的票房。但靖兒將這些成績歸功前人的努力:正因面白大丈夫、達康.come、漫才少爺等前輩披荊斬棘讓漫才消費群變大,前輩與同業的經驗分享也讓他受益良多。

作為逐漸成熟的中型劇團,今年面臨團員更迭,靖兒坦言娛人時代目前仍在嘗試找自身定位。「當然複製別人已經成功的模式流量不會差,但我想要做別人沒有做過的、新的嘗試。」靖兒也觀察下一代從漫才 Open Mic 誕生的新組合逐漸在累積實力,不乏亮眼組合,「但能不能賣票、賣專場,考驗創作者的續航力。」

達康.come 近年的巡演都同步錄製並上傳 YouTube,達康稱目前的創作仍是服務線下表演,串流影片是為了推廣現場演出,「他們可以知道實際的產品是什麼,現場是什麼樣子。他們喜歡,就可以呼籲他們進到劇場裡來。」

無論單口喜劇、日式漫才,社群平臺不僅為創作者帶來流量,有時更帶來轉機。

從電視圈走到舞臺劇、再站上單口喜劇的舞臺,壯壯在喜劇奉獻超過 20 年的生涯。然而在博恩爆紅後,他卻陷入低潮。儘管資歷深厚,自認缺少知名度的他,2023 年一度面臨專場票房慘澹的窘境,直到粉絲自發為他剪輯短影音,真實呈現他在現場與觀眾嗆辣互動的片段,在 reels 上衝出 120 萬觀看的高流量,才讓「壯壯」重新爆紅,再度躍上大眾視野。

「沒想到效果非常好,我也很訝異,票也開始動了。」本名陳彥壯的壯壯回憶,這位粉絲暨恩人「小均」本身是教授自媒體的老師。從《FAQ》巡演開始後,小均自發且無酬拍攝剪輯專場互動的短影音,讓流量滾出複利循環,巡演也持續加場。

這些互動橋段至今熱度未減。即便是現在,壯壯一年內的 YouTube 影片仍有近半數破 10 萬觀看,Instagram 短影音也不時能超過 15 萬瀏覽,這個數字是他 Instagram 追蹤數的兩倍,顯見短影音帶來了許多陌生粉絲。

另一個透過短影音突圍的,是今年入圍第六屆走鐘獎「哈哈哈哈獎」的喜劇演員佳諭。早期常以性愛經驗為主題的她,Instagram 上置頂的三部 reels 瀏覽數全都是百萬等級,流量最好的一支甚至是她本身粉絲數的 20 倍。

23 歲的佳諭入行早,今年已是她成為喜劇演員的第六年。從大學開始接觸 Open Mic 的她,歷經打工留學、會計事務所行政正職後,這兩年決定朝全職喜劇演員目標前進。她開始把過去累積的表演剪輯成短影音,成效出乎意料地好。

她提醒,創作者也不能盲目跟風,一股腦投入短影音。除了高頻率上傳段子極度消耗創作者的靈感,在網路世界面對不知名的惡意,也可能讓剛開始創作的新人為了迎合大眾喜好,反而模糊了自我定位。她建議創作者先累積作品,摸索自身定位,未來再投入短影音行銷。

「現在是一個曾博恩的流量,可以對抗喜劇圈的所有人。」龍哥說,即使不是登上小巨蛋,臺灣目前票房能賣 5000 張的演員非常少,喜劇圈需要第二個流量明星,「老實說,甚至如果有三個博恩這種流量等級的話,這個產業就可以說完全成型了。」

「博恩」具體化了大眾對喜劇演員成功的想像,新人大量湧入。九安也指出,喜劇演員這幾年數量攀升,但市場仍由巨頭寡占,尤其臺北競爭更為嚴重,「如果說流量怪物,可能全臺灣只有 10 個,但金字塔下面,可能有 98% 的演員都沒有被看見。」

除了默默無聞的演員愈來愈多,阿海也觀察到新人演員同質化的現象,他認為喜劇圈正是時候建立更好的培訓系統。當風格逐漸分眾化,過往將「所有新手」交給「單一風格」的演員授課方針早已不合時宜,還可能扼殺表演的多元性。

讓演員走出不同的風格,「三流笑話」正是一個例子。來自前年卡米地爭霸賽前三名的藍恩、華旭、品喬,各自有不同的表演特色,當年賽後決定一起辦「三流笑話」,品喬說,從目標客群的角度,沒看過現場喜劇的觀眾,可以一次接觸並認識三種不同的流派。

藍恩表示,如今許多觀眾已將「三流笑話」視為一個品牌,但他坦言,在單口喜劇市場中推動組合戰,其實比單打獨鬥更具挑戰性,三人為了打造「1+1+1>3」的演出,各自挖掘出更鮮明的個人風格,這也為表演注入張力。

今年 7 月,博恩發布「給喜劇演員的公開信」,信中也強調演員必須更加多元化,才能打破外界對喜劇的既定印象。他強調,若有任何拓展在地喜劇市場的困難,他都願意幫忙;但針對演員,他希望可以集中資源在「有潛力且肯努力」的人身上。

他透過場地實踐這項期許。一個月後,「二三喜劇」宣布將中文 Open Mic 改制為「二三嚴選」。這項改制意味著,以往向所有人開放的單口 Open Mic,未來只開放給特定 20 多位演員試笑話、演出。消息一出,引發喜劇圈一陣譁然。例如在《人造人喜劇萬事屋》的「靠北 23 嚴選」特輯,有人批評菁英製作法失去了 Open Mic 的開放性,有人則質疑「嚴選標準」公正性。

作為「二三嚴選」制度的起草者,曾博恩坦言自己聽完兩集「靠北 23 嚴選」,認同大家從不同視角看待這項制度,但他強調類似作法在美國並不少見。在有名的俱樂部,演員必須受到認證才能上臺表演,未經認證的演員,必須在其他場合練習到被這些俱樂部看見,或直到有人推薦並接受考核過關,才能獲得認證。

喜愛漫畫的他以《咒術迴戰》比喻:在漫畫中,兩位特級咒師共同推薦一位普通咒師,這位普通咒師才能出任務打敗咒靈、升級為特級咒師;同樣地,美國喜劇演員也需透過兩個已受認證的演員向俱樂部推薦,才會獲得表演機會,並在公開(但考核對觀眾保密)的場合演出,才可能獲得認證,躋身俱樂部表演名單。

讓演員變得更優秀,才能吸引觀眾持續進場消費,並保障喜劇演員的收入,博恩想證明「喜劇職業化」的可能性。打開筆電內的試算表,他試圖說明「二三嚴選」制度的藍圖,「我想用這一小撮人做實驗,證明給全國的人看,只要大家願意投入,就可以擁有更高的收入。」

名列「二三嚴選」的名單,藍恩、華旭、品喬分享上路三個月的心得。「演出很硬(挑戰性高),錢有給到合理。」藍恩指出,報酬穩定,加上嚴選輪班的表演制度,他嘗試每個月至少更替 1/3 個段子,也學習配合演出順序調整表演;華旭提到,博恩不時會開訓練菜單,讓演員可以加強即興或觀眾互動等原本表演時的弱項;品喬則笑稱,她本身是個很被動的人,創作速度緩慢,在「二三嚴選」反而逼出了自身產值。

對於市場導向的作法,也有人持不同想法。「喜劇是很需要沉澱的事情。」同時身為觀眾跟喜劇演員,九安擔心對演員會是一種消耗,她也認為這個制度像隔出一道牆,阻隔交流,反而可能縮小了二三自己的生態系,未必是好事。

儘管過去兩年喜劇表演票房不俗,但張碩修擔心,未來沒有新的明星或節目維繫市場熱度,喜劇成長可能邁入高原期,甚至走下坡。他以「賀瓏夜夜秀」為例,「討論度就和當初的博恩夜夜秀差了一大截,這些題材如果不再有噱頭,未來還可以有什麼亮點、新的商業模式?」

作為薩泰爾內容長,博恩認同喜劇節目需要更多元化。「過去,大家普遍認為夜夜秀、炎上的觀眾是比較嗜血的一群,接下來節目發想反而就會朝向『闔家歡』的方向發展。」他補充,延攬不同專長,例如即興劇演員等一起做節目,或是在節目中加入音樂元素,都是可嘗試的方式。

訂閱數、粉絲量不再等於流量,更不一定能在市場變現。DJ Hauer 指出,現在是社群平臺與廣告主決定流量的時代,他認為敢於想像的內容創作,才可能成為創造市場的新契機,「不要永遠怪預算、怪人口基數,如果真的給你十倍預算,你沒想法又怎麼可能做出好東西?」

下一步喜劇可以努力的,DJ Hauer 認為是創造各式各樣的明星與明星 IP,同時發展更完整的商業模式。他以韓國 K-POP 為例,韓星偶像的主要收入不是靠音樂版權,而是透過各式各樣的周邊商品、舉辦簽唱會,甚至跨足影視等,打造鋪天蓋地的經濟生態系。

「喜劇是百分之五的人在看的東西。」DJ Hauer 直言,純喜劇最終是小眾市場,「不要期待喜劇觀眾三百萬,那不可能,也不有趣了。」但如果反過來,讓各式各樣的產業,電影、綜藝、餐飲,都加入一點喜劇的元素,「那市場就很大了。」

相關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與AI共處的未來

當全球AI浪潮襲來,你是否會擔心未來發展?黃仁勳曾直言:沒想法的人會先被淘汰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快儲水!全台7縣市多區域明天起停水 「最長影響8天」範圍一次看

CTWANT
02

大罷免0:25遭完封 南鯤鯓代天府國運籤「任他改求終不過」早示警

鏡週刊
03

「穿泳褲進站」遭拒!男子錯過火車嗆聲 警告知恐罰款秒道歉

TVBS
04

一生只愛一個人!這4個星座最「死忠」,認定你後就不輕言放手

姊妹淘
05

情侶吃鐵板燒「狂點山珍海味」 他鄰座不爽:炫耀給誰看?見1舉動消氣

CTWANT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台南市府「屋損慰助金」簡化流程!首波最快下週入帳

TVBS

淹水!宜蘭頭城大雨「像用倒的」 北宜公路落石漏夜清除

自由電子報

中南部5天豪雨警戒!西南風夾帶水氣 週二、三恐有豪雨災情

新頭殼

【育兒新知】過度教養了嗎?爸媽退一步,才能看到孩子進步

信誼基金會

新加坡動物園雄馬來虎「Arhaa」報到 想跟「Shima」配對得先過檢疫期

藝點新聞

台中以北8縣市注意大雨 宜蘭嚴防豪雨

中央通訊社

龍鬚菜產季來了!農糧署揭挑選秘訣 「2步驟」炒出神級美味

TVBS

德國世大運/「來都來了!認識一下」中國想搶賀電 體育署長奇招反制

鏡週刊

洗衣機用溫水浪費錢又不乾淨 專家揭1溫度達最佳消毒效果

CTWANT

台鐵「大武至瀧溪」恢復通車 大鳥隧道漏水搶修完成

台視

台灣體操新星 世大運1銀1銅 陳瑞安牌牌讚

中華日報

尪出差日本5天嘆「屁股破皮了」 過來人曝經歷:真的超痛!解方曝

CTWANT

單日2金2銀1銅 丁彥宸等拉尾盤 誰羽爭鋒

中華日報

4個讓媽媽「多喝一杯咖啡」的聰明DIY小點子,在家陪孩子一起Play

媽媽寶寶

3連戰 兄弟象橫掃統一獅

中華日報

高雄最終場 二姊:胖2.5公斤

中華日報

中市超人消防營 寓教於樂

中華日報

中市原民影片徵選 頒獎

中華日報

大武至瀧溪間隧道溢水 搶修完畢恢復通車(圖)

中央通訊社

基隆佛心便當店爆紅! 排骨飯+3菜只要50元

EBC 東森新聞

高愛倫新書教你守住愛與財

中華日報

輕質土變藝術品 親子共創

中華日報

江蕙演唱會帶動夜市商機

中華日報

嘉義公園3棵百年黑松挺過颱風

中華日報

新/台鐵大武-瀧溪恢復雙向正常通行

EBC 東森新聞

台灣行銷人協會x竹縣社群自媒體工會 自媒體小聚挹注社群經濟新動能

勁報

台鐵大武至瀧溪間恢復通車 公路接駁疏運1548人

中央通訊社

守護社會安全網 屏東三社工獲獎

中華日報

「行人死傷全國第2高」逆轉了 基隆靠這幾招+強力執法見效

CTWANT

守護高美濕地陸蟹 身體力行

中華日報

貢寮海洋音樂祭 萬人朝聖

中華日報

星夜沙丘音樂會 三金歌后萬芳開唱

中華日報

雨彈狂炸北部5縣市 氣象署示警大雷雨將下到「這時候」

民視新聞網

遊梨山避暑幸福巴士帶路 中市交通局推高海拔觀光包車帶你吃桃品茶

中華日報

百年古蹟化身藝文生活場域 竹市「100進行市」文創市集熱鬧謝幕

勁報

防強降雨致災 中市三級應變

中華日報

大安表彰模範父親與好人好事

中華日報

7縣市居民注意!明天早上開始停水「最長影響8天」

TVBS
影音

曾貴海逝世1週年 集結遺作出版《星期八》

客家新聞影音

曾貴海逝世1週年 集結遺作出版《星期八》

客家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