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夾縫求生:跨境商人如何適應變局?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於7月14日公布了6月份的出口數據,出口同比增長5.8%,高於5月份4.8%的增幅,進口也出現復蘇,增長1.1%,為今年以來首次增長。雖然對美出口下降16%,但降幅不到5月份34.5%的一半,許多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從事跨境貿易的人也在努力適應著政策的瞬息萬變,並且希望從中找到生存空間。
中國生產商積極談判
在德州的運動品牌創始人裡約(Rio)在過去幾個月內頻頻飛往中國和生產商談判。他告訴記者,他在中國合作的生產商因為中國國內消費市場的不景氣,所生產的產品主要運往美國和歐洲市場,也因此非常願意幫助裡約進行申報和清關。
“貿易戰一開始,美國從中國進口貨品的關稅是越來越高的,我記得那段時間,幾乎每看一次新聞,關稅就會提高一點、我不誇張地說,我每天晚上都睡不好,然後每隔幾個小時就醒一次,看有沒有和關稅有關的新聞。我的手機上一出現川普講話的提示,我手都是抖的。我的員工也知道關稅對我們的生意影響很大,那段時間,辦公室裡幾乎都沒人聊天。然後有一天,關稅突然就就漲到了245%,我看到那個數字的時候,也就釋然了,因為這樣我也不用去想有沒有辦法維持公司的運轉,在這個關稅下面,生意是肯定做不了的。我立刻停掉了在Amazon和Meta的廣告營銷,也告訴我的員工他們可能會被裁員。我讓我公司的會計清點一下一共還有多少現金,多少存貨。然後我就關了手機,開車去打高爾夫球。打了六個小時,什麼都沒想”,他告訴記者。
大概是一周之後,在中國的生產商主動打來電話詢問接下來的備貨情況,在知道他的顧慮之後,表示願意承擔機票,邀請他去中國詳細面談。
他飛去中國,來到廣東省一家生產運動器材的工業園區內,除了他合作的生產商之外,同一園區裡有不少不同的廠商,也有許多來自美國的進口商早就在園區內等待。他很快就見到了生廠商的代表,和會說流利英語的律師。
“一切都好像很容易,他們反復說自己很有經驗,也有很多美國客戶使用這種清關的服務,他們不斷向我保證我一定會按時收到我的貨物的。他們還讓我去參觀了他們的倉庫,裡面有打包好的准備發往美國的產品,每個穿著藍色制服的工人都很忙碌。我突然覺得好像關稅也不像我以為的那麼嚴重。”
生廠商讓裡約使用“完稅後交貨”的服務,即Delivered Duty Paid,簡稱DDP,意味著賣方負責將貨物運送至裡約在美國德州的所有費用和風險,包括進口關稅、稅費和清關費用。而裡約則需要多支付一筆服務費。
“對我來說,當然是很劃算,我也不是很清楚背後是怎麼操作的,但中介看起來有很多在不同國家做生意的經驗。她是個女生,說話很快。我看了她起草的合同,確實對我來說,風險降低了很多。”
當裡約回到美國後不久,5月份,美國和中國的官員在日內瓦談判後同意減低關稅,在此此後的90天內,美國將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從 145% 降至 30%,而中國對美國產品的關稅也將從 125% 降至10%。
已經很久沒睡好覺的裡約立刻又飛到中國,和生產商討論了接下去半年內要做的款式。原本計劃在夏天投產的與感恩節和聖誕節有關的節日系列也提早進入日程規劃。因為他不確定特朗普總統什麼時候會再次變換關稅政策,只能未雨綢繆。談妥設計的細節後,生廠商請他在當地一家餐館裡,一起喝了一杯。
中介公司有避稅“奇招”
在和專門負責清關的中介合作後,裡約支付約10%的服務費,低於30%的關稅。這對裡約來說是仍可承擔的費用,也讓他不用徹底關閉 公司。
常年為美中跨境貿易公司做咨詢服務的吳女士(Maggie Wu)則向記者指出了這樣的清關服務中可能存在的貓膩。
“這種中介就是通過少報稅來規避掉一部分應該支付的稅款”,她告訴記者。
吳女士表示,這種提供報關“一條龍服務”的中介公司早就存在,但因為之前關稅不高所以並不劃算。她向記者解釋道:“海關不可能每一批貨都檢查,那麼就可以賭海關並不會仔細地開箱檢查。即使真的開箱檢查了,也可以在報稅的類別上做一些手腳。例如是昂貴的塑料裝飾物,但可以按照塑料原材料的價格來報,或者把高級的智能家電,按照普通的家電來報,海關檢查的時候,也可能過關。或者是價值100美金的體育比賽專用的衣服,可以按照10美金來報稅,海關可能看不出其中區別,只要買方依然支付了100美金,賣方也不會介意。”
吳女士還有提到,有些做法更加“激進”的中介,會在美國設立空殼公司專門接收來自中國的貨物,貨物在過海關時少報稅或者不報稅,公司接收到一定數量的貨物後,直接關閉公司來避開海關的調查和制裁。
她表示並不是每家中介公司都一定有問題,但此類做法在業內很常見,許多美國大公司也在尋找能夠避稅的辦法。很多時候,中介也並不會把自己如何操作的細節告訴美國的進口商。
此類和美中關稅有關的避稅方式也引起了政府的注意。2025年7月15日,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地區檢察官就根據《虛假申報法》處理了美國一家辦公家具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涉嫌捏造其從中國進口的辦公椅的申報價值,公司和中國的辦公椅供應商合作偽造了“商業發票”,發票上顯示的價格遠低於該公司實際支付給該供應商的辦公椅價格。
中國跨境電商轉戰歐洲
在上海經營烘焙工具的蘇女士前兩年通過Temu平台向美國賣貨。她售賣許多可愛的紙杯蛋糕磨具,裱花袋,蛋糕裝飾立牌等,靠著種類繁多,上新頻繁而致勝。聖誕節假期的幾周內就賣掉了上千件。她告訴記者:“在中國做電商競爭太激烈了,什麼拼多多,淘寶,你出了一個爆款,就立刻有人抄。還經常要做活動,降價,退貨的人也多,所以能夠在Temu上賣到美國去,我覺得蠻好,雖然利潤低,但是走的量大。”
但此次關稅戰也極大地打擊了中國的Temu和Shein等快時尚電商平台。在關稅戰中,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政策是特朗普政府於5月2日正式終止中國大陸和香港小額包裹進入美國的免稅待遇,而在此之前,單價低於800美金的包裹可以獲得關稅豁免,而Temu和Shein這樣的平台之前正是受惠於這條政策,才可以不支付關稅就進入美國市場。
對蘇女士來說,原本Temu可以負責運輸,清關等,她本人只需要提供貨物,但5月3日之後,她必須要將貨品運到美國的倉庫之後才能銷售,美國的消費者只從Temu平台購買已經儲存在美國本土倉庫內的商品。
她和微信群裡一起在Temu上賣貨的朋友聊天。有人已經開始做起了“家庭倉”,即在小紅書,微信,QQ等社交軟件上找到住在美國的華人,租用他們的房屋存放貨品,再由他們在美國發貨,把每一單發送到不同的美國買家手中。這樣的“家庭倉”每個月需要支付幾千至上萬美金不等的報酬,對方負責取貨,打印地址,發貨等程序。好處是還可以在美國境內的其他電商平台上販賣商品,不用局限於Temu。
“我想了又想,也在小紅書上找了幾個有意向的華人,聊著總是覺得有點奇怪,我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可靠,也有人覺得我是騙子的。聊起來總是覺得有點別扭。我想,這麼做的話,其實算是合伙人了。但大家都沒見過面,就要一起做生意,我把貨發過去,一批貨也算是值點錢,總歸是有風險的。而且我這邊節假日單比較多,他們會不會節假日要出去旅游,來不及發貨。總歸是不放心。”
也有人教了蘇女士省錢的辦法,就是從中國印刷假的美國郵政的郵票,把假郵票寄給在美國的“家庭倉”合作方,對方使用假郵票在美國境內郵寄貨品,可以省下郵費。
“不敢做,心裡不踏實,有些錢還是不能賺”,蘇女士非常坦白地對記者說。
今年2月,芝加哥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就查獲了近16.2萬張從中國運來的假冒美國郵票,假冒郵票的紙面總價值超過11.8萬美元。
但蘇女士並未放棄自己在Temu上的生意。她決定在Temu澳洲站上上架自己的貨品,目前雖然銷售量無法和在美國的銷售量相比,但已經有了上升的趨勢。
美國市場情報公司Sensor Tower向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獨家披露的數據顯示,從2025年4月到6月,Temu每月在澳大利亞的廣告支出比3月增長了110%。Temu在澳大利亞的月活躍用戶也在第二季度增加了50%。
提到美中關稅戰,蘇女士還是有些無奈。她感慨道:“他說一句話,我們之前兩年就白干。現在又要從頭做起。”
大公司產業鏈轉移
吳女士告訴記者,和蘇女士這樣的個體戶相比,大型企業許多已經或者即將完成了產業鏈的轉型。
她提到自己提供咨詢服務的幾位客戶,其中一家女士內衣生產商已經完成了在越南的布局。今年7月2日,特朗普表示美國和越南達成了貿易協定,所有越南對美出口商品將被征收20%的關稅。7月3日,公司在越南的工廠開始投產。這家生產商已經成功融資,准備在美國推出更多符合美國人身材的尺碼和款式,而這些新產品將優先由越南的公司生產。
特朗普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在美越談判前就明確指出“中國利用越南作為中轉站來規避關稅”。越南也因此被征收了關稅。但至少目前來看,20%的稅率依然比美國向中國征收的關稅低,而吳女士也認為相較於中國和美國之間的互不相讓,越南更有可能向美國低頭,未來越南和美國的關系也將持續向好。
7月22日,裡約在采訪中向記者介紹,自己也在接觸泰國的生產商,為未來美中關系的不確定做好准備。
他表示,雖然因為關稅公司商品的成本有所增加,但因為Temu等平台上的許多中國的競爭對手退出美國市場,他的公司在5月和6月的銷售額反而有所增加,淨利潤甚至超過了關稅戰前。
“我覺得,如果有現金和資源能夠撐過去最困難的一段時間,未來還是比較有希望的。因為這些體育用品,在美國生產的成本非常貴。大家都要交關稅,其實我們的競爭力並沒有下降。而且有些牌子退出了,對我們反而是利好”,他在采訪中說。
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關稅雖然由生廠商和經銷商承擔了一些成本,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還是美國的消費者買單。
美國研究機構自由街經濟學(Liberty Street Economics)研究了關稅中有多少已經被轉嫁給了消費者。數據顯示,在制造業和服務業中,約有四分之三因為關稅導致成本上漲的企業通過漲價將至少部分成本上漲轉嫁給了客戶。近三分之一的制造商和約45%的服務業企業在調查中表示,他們完全轉嫁了所有與關稅相關的成本上漲。另一方面,這兩類企業中約有四分之一表示,他們吸收了所有與關稅相關的成本上漲,並且沒有提高價格。
根據《南華早報》的報道,熟悉沃爾瑪、塔吉特、耐克、彪馬和阿迪達斯等公司供應商的消息人士透露,包括這幾家美國零售巨頭在內的品牌目前正在敦促中國和東南亞部分地區的供應商承擔大部分關稅成本。他們要求出口商承擔當前關稅的50%至66%,以避免轉嫁太多關稅給美國的消費者。
但是對於大多數中國制造商來說,承擔這麼多關稅將讓他們無利可圖。
目前,沃爾瑪承擔了截至八月的關稅,但他們正努力說服中國供應商承擔更多。與此同時,沃爾瑪也承受到了來自美國政府的壓力,今年5月,特朗普總統喊話沃爾瑪讓它“吞下關稅”。
不少企業因為對關稅政策的不確定,並且認為特朗普政府有可能再次改變關稅政策甚至完全取消今年4月新加的關稅,而不願意將所有成本上漲轉嫁給消費者。但是這也讓企業的利潤變少,迫使企業不得不停止新項目的進行,甚至進行裁員。
而同時美國政府和許多國家的關稅談判如今都懸而未決,在今年年底之前,如果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不發生重大變化,這些企業面臨著難以承受的財務壓力,為了保持住公司的利潤率,它們將不得不轉嫁更多的關稅給消費者。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