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20%關稅引發產業不安 國民黨智庫:中小企業首當其衝 估逾三成營收重挫
美國政府於8月1日正式公告,針對台灣輸美商品實施的對等關稅將從原先預告的32%調降至20%。總統賴清德在當日記者會表示,此為「階段性結果」,顯示雙邊談判尚未結束、稅率仍有可能變動。然而,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指出,賴政府雖宣稱取得進展,但至今未公開具體交換條件與影響產業名單,反而加劇市場與產業界的疑慮。
談判未竟僅稱「階段性結果」,交換條件仍未公開
對照日本與南韓日前所達成的15%對等關稅協議,台灣20%的結果明顯偏高,而談判內容則更加缺乏透明。日韓兩國政府在協議達成後,皆迅速公布適用產業範圍與配套因應措施,讓企業能及早部署;反觀賴政府,至今僅以「戰略合作」、「對等原則」等模糊字眼說明,並未具體交代任何換取減稅的對價條件。即使總統親上火線召開記者會,仍無法釐清政府究竟承諾了什麼,讓產業界陷入資訊真空、無所適從。
國民黨智庫指出,20%關稅並非終局,僅是暫時數字。但即便如此,對出口為主體的產業而言,市場信心已出現動搖。不僅如此,企業目前面臨的壓力還包括匯率波動的雙重打擊。2024年以來,新台幣對美元升值逾10%,成為亞洲區域升幅最大貨幣之一,使出口導向企業在報價與利潤空間上受到巨大壓縮。
匯率升值重創出口,企業雙重壓力難解
在政策不明與匯率劇烈變動的夾擊下,企業實際的經濟傷害早已浮現。許多出口廠商因來不及避險,導致訂單延宕、資金流轉困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指出,政府不能僅聚焦於談判桌上的關稅數字,而應積極提出針對短期衝擊的緩衝與支援機制。包括對中小企業的財務協助、匯率補貼、甚至是臨時現金發放等,都應納入政策思考,而非等待談判結果底定後才「補破網」。
中小企業首當其衝,逾三成預估營收重挫
相較於政府的保密與拖延,國民黨智庫早已與民眾黨政策會合作主導完成「民間版台美關稅衝擊評估報告」,由前政大校長管中閔召集,針對電子、工具機、汽車零組件、紡織與傳統產業等五大類別進行訪談與數據建模。
報告顯示:
1、超過50%的企業反映「政策不明已造成實質損害」,包括毛利下降、訂單遞延與資金週轉困難;
2 、有25%的企業暫停擴編計畫,另有23%正在考慮將部分產能移往海外;
3 、即使關稅定格於20%,仍有過半數企業預估營收將下滑10%至30%,其中中小企業更有35.8%預期將衰退超過三成。
報告結果凸顯「關稅+匯率」的疊加效應已對產業造成明顯衝擊,許多廠商因此推遲投資,甚至消極觀望。國民黨智庫警告,若政府仍以政治口號敷衍產業需求,國內經濟信心將持續下探。
基金會也批評,至今政府尚未提出一份完整的衝擊評估報告,也未有任何正式產業溝通機制。呼籲行政院應主動派遣談判主責官員,例如副院長鄭麗君,赴立法院進行專案報告並接受質詢,說明談判過程中的具體交換內容與策略評估,讓國會與民意了解是否符合國家最大利益。
同時,國會也有責任針對協議影響要求行政部門提出具體報告與對策,包括召開公聽會、蒐集產業與學界意見,並在必要時制定臨時特別條例,對受損最深的產業與弱勢群體提供支援。
基金會強調,應超越政黨之爭,共同面對國際壓力與結構轉型的挑戰。他們呼籲賴政府與在野黨攜手合作,將談判策略、產業支援與立法監督結合,強化政府在國際談判桌上的底氣,避免因內部資訊落差而陷入談判劣勢。
在此過渡階段,政府的作為不應限於政治防禦或話術操作,更應展現實質能力,安定民心、穩住產業。唯有正視風險、誠實溝通,才是確保國家利益、強化經濟韌性的根本之道。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