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名台灣人沖繩潛水誤入致命「蛇洞」!專家揭「5關鍵」為何危險?
Newtalk新聞
日本沖繩縣名護海上保安署昨日證實,2名台灣男子在沖繩縣恩納村萬座海灘附近海域潛水,在水深30公尺的海底洞窟失蹤,發現時2人都不幸身亡。2人在俗稱「蛇洞」的海底洞穴失蹤。台北市水上救生志工協會提到洞穴潛水危險程度高的5大原因,強調這並不屬於一般休閒潛水的範圍。
台北市水上救生志工協會表示,昨天兩名台灣潛水客在沖繩恩納村近海潛水遇難,救難人員於水深30公尺的洞穴內找到,海上保安廳表示,事故發生時天氣晴朗,浪高約0.5公尺。
報導提到潛水和洞穴,理論上洞穴潛水屬於專業潛水範圍,不屬於一般的休閒潛水的範圍,沒有特別的準備,不要嘗試。台北市水上救生志工協會指出,洞穴潛水危險程度高的原因,歸納有底下的幾個因子:
一、能見度不佳
洞穴裡原本光線就昏暗。洞穴底質多為淤泥、沙土,踢蛙鞋的技巧不到位,容易揚沙,造成水體渾濁,失去方向感。
台北市水上救生志工協會舉例,經驗不足的潛水員用自由腳踢蛙鞋,距離沙地1.5公尺高處,就可能會揚沙,導致後方的潛水員視線受阻。所以,一般在沙地都會改用蛙式踢蛙鞋,與地面水平方向踢,或是降低自由腳的擺幅,減少揚沙。
二、空間受限
洞穴通常只有單一或少數幾個出口,在窄小空間看不到光源,容易造成心理壓力與恐慌,導致需要花更多時間找尋出口。
三、氣源管理風險
狹小的空間潛水,進出需要較長時間,容易因氣量消耗判斷落差,導致意外事故。如果洞穴有在較深的海底(例如:30公尺深的海底,等於四倍於地面的速度消耗空氣),氣量消耗更快速。
四、環境因素
洞內可能有強水流,增加進出的困難,空氣消耗也會增加。此外岩壁地形複雜,可能會導致設備脫離或纏繞,增添進出難度和時間消耗。
五、心理與生理壓力
狹窄、黑暗、壓迫感易造成焦慮、恐慌,都會增加氧氣消耗和二氧化碳累積,影響情緒壓力。若技術與心理素質不足,容易做出錯誤判斷。
在台灣本島潛點,有機會穿越幾公尺或10公尺內的小岩洞,是可預期、可控的,如果是專業的洞穴潛水則需要經過特殊訓練,並在熟悉地形的導潛帶領下,團隊有默契的情況下進行,千萬不要自己冒然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