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科技迎來「創新黎明」 可望海撈2200億美元商機
隨著美歐藥企面臨嚴峻的專利到期(LOE)挑戰,中國生物科技正在崛起。根據摩根士丹利的最新分析,中國正從傳統的仿製藥生產基地,轉型為全球創新生態的核心驅動力,預計到 2040 年,中國源創新資產在海外市場的年收入可望達到 2,200 億美元。
這一轉變並非偶然,其背後是中國生物科技的五大核心驅動力,這些優勢正在重新定義全球醫藥研發的格局。
♦創新性突破:中國的創新模式已從「跟隨創新」轉向「原始創新」,特別是在 ADC(抗體藥物複合體)和雙抗等複雜技術領域表現突出。
監管與全球接軌:隨著中國加入 ICH(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臨床數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顯著提升,使全球臨床試驗中,由中國發起的比例已達 30%。
♦成本效率優勢:中國在臨床研發方面具備顯著的成本與速度優勢,例如第三期臨床試驗的直接成本僅為美國的 36%,這使得藥物研發的內部報酬率(IRR)可達美國的 2.4 倍。
♦資金生態成熟:中國生物科技的融資活動已觸底回升,預計在 2035 年恢復到 2021 年的峰值。資金正集中流向那些具備全球驗證能力、已實現對外授權收入的企業。
♦地緣政治下的「競合」模式:儘管地緣政治是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但全球製藥巨頭面臨「專利到期懸崖」(LOE Cliff)帶來的巨大收入缺口,使得美、歐、日等地的藥廠更積極地尋求與中國創新企業合作,例如默克、輝瑞、百時美施貴寶等已與中國企業建立合作關係。
報告強調,全球製藥業預計在 2035 年前因專利到期而損失 1,150 億美元收入,而中國生物科技的「對外授權」模式,正成為填補這一缺口的理想選擇。這種模式前期風險較低,且交易額正迅速成長,預計在 2025 年將突破 1,000 億美元。
面對 LOE 壓力,美歐日等主要市場紛紛將目光投向中國:
- 美國:輝瑞、默克、百時美施貴寶等美國大型藥廠面臨著最集中的專利到期壓力。為此,它們已積極與中國企業合作,引進創新型資產,例如默克與科倫生物合作開發 TROP2-ADC,以及輝瑞與三生國健的合作。
- 歐盟:歐盟藥廠的 LOE 壓力集中在 2030 年之後,為提前佈局,它們加速與中國生物科技達成早期合作,聚焦於腫瘤 ADC 和代謝藥物等領域。
- 日本:日本藥廠如武田、安斯泰來等正將中國視為「管線補位」的關鍵夥伴。武田透過引進和黃醫藥的結直腸癌藥物,成功使其腫瘤板塊增長加速。
- 韓國:儘管韓國生技公司本土市場規模有限,但其在生物相似藥和 ADC 領域的創新能力,也使其成為重要的全球合作夥伴,透過對外授權模式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
摩根士丹利預測,到 2040 年,中國源創新資產將佔美國 FDA 新藥核准量的 35%,成為全球醫藥創新的核心玩家,當前是佈局中國生物科技的最佳時機。可重點關注那些具有全球化驗證管線、強大業務開發能力的中國企業,以及那些積極與中國合作以應對專利到期壓力的美歐藥企,將有機會把握這波生物科技創新浪潮帶來的巨大紅利。
更多鉅亨報導
•大換血!MSCI中國指數新增14檔新貴 港股科技與創新藥成最大贏家
•美國「肥胖權益」活動家成減肥藥反對者!美國肥胖爭議升溫:胖是否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