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模糊一定是老花?醫籲:白內障及青光眼恐有失明危機,日常4點護眼
家中長輩看東西霧霧的、走路時常撞到家具,這些看似日常的小毛病,可能正是白內障或青光眼的早期警訊。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統計,截至2025年5月,台灣白內障就醫人數已突破110萬人,而在60歲以上族群中,患白內障者高達80%。白內障是台灣老年人第二大常見慢性病,僅次於高血壓,在老年人中的盛行率達41.3%。且55歲以下接受白內障手術者每年成長約30%,顯示疾病有年輕化趨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青光眼是世界第2大致盲原因,也是國人排名第二的失明原因,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全台青光眼患者人數逐年上升,2022年已突破45萬,相較過去5年成長22%。眼科陳矜芸醫師表示,這兩種疾病一旦延誤治療,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視力損傷,初期多半症狀輕微且無疼痛感,容易被忽視。透過定期檢查、生活管理與現代醫療介入,才是守護視力的關鍵。
視力模糊當心不是老花,而是失明危機正在靠近
當視力開始變得模糊時,許多人會以為只是老花或疲勞所致,然而白內障與青光眼往往就是在這樣的誤判中悄悄惡化。白內障是因水晶體混濁,阻礙光線進入眼睛,使影像模糊、對比下降,顏色感知也會變得偏黃或灰暗。青光眼則是眼壓異常或視神經易受損,導致視神經纖維逐漸退化,視野缺口從周邊開始,最終可能演變成失明危機。
此外,青光眼的視神經損傷是不可逆的,而白內障若拖延過久造成水晶體硬化,也有機率增加手術風險。陳矜芸醫師表示,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是在駕駛時感覺夜間視線昏暗、或閱讀時發現燈光不足才驚覺異常,等到視野受損時可能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定期眼部健檢與生活管理 ,掌握高風險族群
高齡族群、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度近視者,以及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者,都是白內障與青光眼的高風險族群。三高患者因血管硬化與血液循環不良,容易加速視神經與眼內組織退化;高度近視會改變眼球結構,增加視網膜與視神經受損機率;類固醇則可能影響眼壓與水晶體透明度。
日常4點保護眼睛
日常4點預防關鍵包括:
控制慢性病:穩定血壓、血糖、血脂,減少血管與神經損傷。
良好用眼習慣: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工作與閱讀每40分鐘休息5–10分鐘。
防曬與保濕:外出配戴太陽眼鏡減少紫外線傷害,室內則避免長時間待在乾燥環境。
均衡飲食:攝取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與抗氧化物的蔬果,減緩水晶體與視網膜老化。
陳矜芸醫師提醒,如果為高風險族群如: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建議可每半年做一次完整眼底檢查,提早發現與介入治療。詳細檢查項目包括眼壓測量、視野檢查,以及必要時的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等,以掌握視神經健康狀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