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機器人為什麼還沒普及?POD Innovation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簡文昱揭 3 大挑戰
專訪:《TechOrange》社長戴季全 / 撰稿:李昀蔚
AI 機器人逐漸成為下一波科技創新的焦點,在邁向成功的過程中,還有哪些關卡必須突破?本集《全新一週》專訪 POD Innovation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簡文昱,一同從感知能力的演進談起,深入剖析大型行為模型 LBM(Large Behavior Model)與實體 AI 的發展走向。
簡文昱分析,傳統自動化機器人,如生產線上的機械手臂與輸送帶,依賴預先規劃的路徑與動作,屬於「盲抓」模式,因此物品的姿態必須固定,否則機器就無法準確執行任務。「在上一個 AI 世代,開始慢慢引入感知成分,像很多機械手臂已經具備影像辨識系統,可以判斷物體姿態,決定如何吸取或夾取物品,」簡文昱舉例,像掃地機器人與自主移動機器人(AMR),都可以在未知環境下完成簡單的任務,然而所謂的「AI 機器人」則更像自駕車,即便許多情境從未在訓練資料中出現過,但仍然可以透過應對未知變化的能力,精準繞過路障與突然出現的行人。
AI 機器人發展的瓶頸:資料收集
「大家希望機器人最終可以做到泛化的能力,就是可以完成各式各樣的任務,」簡文昱以 Toyota 近期推出的大型行為模型(LBM)為例,說明該模型透過近 1,700 小時的高品質資料訓練而成,但這也呈現出當前 AI 機器人發展的重要瓶頸──資料不夠多,而且不同機器人都有不同的資料格式,無法完全通用。
相比之下,自駕車的數據格式較為統一,如油門、煞車與方向盤等輸入規格相近,且能長時間收集人類駕駛數據,讓模型訓練更為有效,這正是機器人現階段難以突破的差距。
AI 機器人實現大規模應用的關鍵突破點
如果要讓 AI 機器人真正實現大規模應用,簡文昱認為還有兩個關鍵瓶頸待克服,就是「載體低成本」與「資料開源」。
首先是降低載體成本。像宇樹科技(Unitree)推出一款僅售約 6,000 美金的機器人,重量僅 25 公斤,已被多所國際大學研究室採用。這樣的低價產品不僅可以執行任務,同時成為數據收集的最佳載體,甚至讓開發者與學術社群得以反覆實驗與優化演算法。其次是資料開源共享,例如透過 Hugging Face 開源機器人模型架構,這樣在未來某個時間點,也許就會出現一個比較突破性的模型,讓大家可以進一步使用及優化。
如何定義 AI 機器人的成功?
「如果你沒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就是成功的部署,」簡文昱用這句話描述自己如何定義 AI 機器人的成功標準,「現在歐美與中國其實都還沒有大量部署 AI 機器人,這還是一個未知領域。」
當硬體夠便宜、資料夠開放時,AI 機器人才有機會走入日常。實體 AI 的全球競賽正加速開打,台灣也準備迎來發揮實力的關鍵時刻。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