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養出含魚油黑水虻 成水產飼料新蛋白原料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28日電)水試所研發利用魚類副產物建立黑水虻營養強化技術,蟲體魚油含量提高,再製成魚飼料配方,透過鰻魚餵養實驗,證實肉質與風味不遜色,黑水虻可望成水產飼料新興永續蛋白原料。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今天在記者會介紹這項已於國際期刊發表的新研發成果。水試所表示,魚飼料裡添加的魚粉,大多來自海洋大量捕撈的野生魚類,台灣養殖業需要魚粉都是靠進口,為解決海洋資源匱乏危機,水試所積極開發黑水虻取代魚粉飼料配方。
水試所是利用魚頭、魚骨等魚類副產物建立黑水虻營養強化技術,讓黑水虻幼蟲吸收到的營養成分轉化為可再利用的昆蟲蛋白,更符合魚類需求。大約2週時間,黑水虻幼蟲就可收成,經過乾燥、脫脂與粉碎處理為脫脂蟲粉,其蛋白質含量已符合國家標準(CNS)所訂定的最佳一級魚粉規格,具有作為魚粉替代原料的潛力。
水試所表示,昆蟲本來就是魚類在大自然中的天然食物,所以把蟲粉加到水產飼料中,不僅具備高蛋白質的優勢,更契合自然生態的食物循環,且經過營養強化的黑水虻,蟲體EPA和DHA等Omega-3脂肪酸明顯提高。
為證明黑水虻真的能派上用場,水試所首先把目標鎖定在「對魚粉需求高」的日本鰻進行養殖實驗,研究團隊設計6種不同配方的飼料,以找出最理想的替代比例。
結果顯示,黑水虻粉可部分取代飼料魚粉,對鰻魚的成長和肉質表現不打折扣。水試所認為,黑水虻可望作為水產飼料中的新興永續蛋白原料。
水試所指出,這項新研發成果得力於法規鬆綁,過去法規限制只有「吃素」的黑水虻才能用來製作動物飼料,讓其在水產飼料上的應用受到很大限制。農業部在民國110年鬆綁了黑水虻的餵養限制,讓牠們不再只能「吃素」,而是能根據魚類的營養需求調整食譜。
水試所也把握這波契機,利用魚類加工的副產物,開發出黑水虻幼蟲的營養強化技術,讓牠們更適合作為水產飼料。(編輯:張雅淨)1140728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