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疑媳婦偷錢在飯菜裡下毒 家庭緊張真相曝「失智症」引起
78歲的李老先生一向樂觀開朗,近年來卻開始出現異常行為。除了常常反覆談論過往舊事,甚至在吃過飯後仍堅稱「沒人煮飯給我吃」,近期更懷疑媳婦藏錢、在飯菜裡下毒,夜裡時常翻箱倒櫃找存摺,讓家人困擾不已。兒子陪同他前往醫院檢查後,才確認他罹患了「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經過藥物治療與照護調整後,老先生的情緒與妄想狀況明顯改善,家庭關係也漸漸回到正軌。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精神科醫師吳佳錚指出,失智症是一種逐漸惡化的腦部退化性疾病,除了會影響記憶力、判斷力、語言及方向感等「認知功能」,也經常伴隨憂鬱、焦慮、幻覺、妄想等「精神行為症狀」,對患者與照顧者都造成極大壓力。
李老先生的情況正是典型案例。他本來活潑健談,兩三年前開始變得沈默、不願外出,常嘆氣,並反覆提起過去不愉快的回憶。之後更出現錯認情況,吃過飯卻認為自己沒吃,懷疑家人不讓他進食。近幾個月,他堅信媳婦偷了他的錢,甚至懷疑對方意圖加害,使得家庭爭吵不斷,氣氛緊繃,家人感到疲憊不堪。
透過認知功能檢測、抽血與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老先生的大腦已有明顯萎縮,診斷為輕度失智症,並伴隨憂鬱與妄想等症狀。
經過說明與溝通後,患者接受了「抗失智藥物」、「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病藥物」等綜合治療,同時醫療團隊也協助家屬學習照護技巧與情緒支持方法。數月後,老先生的妄想與情緒反應明顯改善,夜間起床翻找與指責家人的情況也大幅減少,家庭氛圍總算回歸平靜。
吳佳錚醫師提醒,根據衛福部調查,全台目前約有35萬名65歲以上的失智症患者,也就是平均每100名長輩中,就有8人可能罹病,其中三分之二會出現至少一種精神行為症狀,常見包括妄想(尤其是「被偷」、「被害」型)、憂鬱、重複行為、日夜顛倒等。
她呼籲,許多長輩不認為自己生病,如果照顧者用責備或強硬方式應對,容易激化衝突。學習理解失智症的本質、及早就醫評估與治療,能有效減緩病程,減少家庭壓力。
預防方面,吳佳錚建議,平日應維持規律生活作息與良好睡眠,培養運動與社交習慣、從事閱讀或益智活動,均衡飲食並避免抽菸與酗酒,同時控制三高,有助於降低失智症風險。(張文祿報導)
延伸閱讀
生活話題:豪雨轟炸中南部
顯示全部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