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鋼從省能源到導入AI 63年傳產打造未來智慧工廠
(中央社記者何秀玲台北31日電)東和鋼鐵苗栗廠區內,工人與機械手臂協同作業,感測器與攝影機持續蒐集數據,為這家擁有63年歷史的傳產打下數位地基,建構具思考能力的智慧工廠。這場轉型不是口號,而是從基礎設施與流程優化逐步推進,目標是實現「Digital Twin(數位孿生)」。
東和鋼鐵(簡稱東鋼)總經理黃炳樺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企業在轉型中必須務實思考減碳是否應不計代價,「我們不可能只為了愛地球就盲目減碳,公司還是要有競爭力」,他以歐盟為例,強調減碳20多年來仍兼顧經濟發展與民生福祉,企業應在減碳與經濟間取得平衡,找出相對最好的路徑。
東鋼自主減碳試行 申請費率A推動轉型
東鋼選擇走在前端,參與自主減碳計畫,申請「費率A」,即必須在2021年基準下減少25.2%碳排,分階段於2029年前減半,2030年前全面達標。黃炳樺坦言,先減一半已顯著增加成本,因此政府若想導入碳交易市場,應先明確政策方向,讓企業可提早規劃。
談到為何選擇走得比同業快,他說:「因為我們真的嚐到減碳、導入AI的甜頭。」
節能走在減碳前面 打造全台首見無加熱爐鋼筋廠
黃炳樺強調,節能應走在減碳前,要減碳應從降低能源消耗開始,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回頭盤查自己的碳排來源。他舉例,東鋼過去鋼胚半成品降溫後再加熱至攝氏1250度製成鋼筋,耗能驚人;2007年,東鋼決定投資全台第一座沒有加熱爐的鋼筋廠,2010年正式投產,也是亞洲少見的高週波感應加熱鋼筋廠。
「東和鋼鐵是全台第一家,相信在亞洲應該也是前5家不使用加熱爐的鋼鐵廠。」他強調,這項創新利用鋼胚本身的餘熱,經電磁感應進行均溫處理,不僅省去加熱爐燃料,也大幅降低能源支出。
黃炳樺說,「我們的鋼胚出來溫度就有約900度,經過均溫處理就能直接生產,可能只耗用20、30度電,節能效果顯著。」
進口天然氣成本高 節能不只是環保也是生存策略
當時的動機來自全球競爭壓力,他指出,中國鋼廠規模龐大,使用高爐製程並能回收副產氣作為燃料,而台灣使用的是進口天然氣,成本高出許多。「還沒比賽就輸在起跑點」,也因此可見從節能做起,不僅是環保,更是生存策略。
以天然氣來說,1立方米大概新台幣16元,若將25度鋼胚加熱至1250度,大概得用掉30立方米以上,就差480元。「有時候1噸(鋼筋)要賺480元都不容易,但光只有使用天然氣,就燒掉480元,對一家鋼筋建材公司來說,會有這樣的投資,起心動念就是節能。」
黃炳樺說,節能永遠在減碳前面,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浪費掉的東西先省回來,一定都會有正效益,這也是他口中所謂「嚐到甜頭」的事。
導入AI應用 看似無聊但又非做不可正是自動化切入點
東鋼也持續導入AI應用,黃炳樺強調,工廠要做Digital Twin,第一步是建設基礎設施。包括水電油氣等流量計、物流即時定位系統、產品測溫取樣設備等,數據若無法即時進入系統,AI無從分析。他直言,過去資料若僅抄在紙本上,難以產生管理價值。
東和鋼鐵有不少廠房已逾30年,因此在2年前即與工研院合作,著手進行基礎設施建置,黃炳樺直言,「不要把事情想得太高深,與其只是弄一個很美好的遠景,回頭想一想,這也做不到,那也做不到,會很容易放棄,不如一步步把基礎打好,才有可能走得長遠。」
另外,例如卡車進廠時,AI系統可辨識車號並即時通知倉庫準備貨品,提升出貨效率,黃炳樺認為這其實就是視覺辨識而已,沒大家想得那麼複雜。
再如型鋼打捆後的捆號標示,以往由人工書寫,今年底將透過機械手臂自動執行,而標示內容則來自「ID Tracking(追蹤)」系統,完成後資料回存系統,建立完整生產履歷。
另一AI應用的例子為廢鋼分級。東鋼的主要原料廢鋼,過去需仰賴人工目測判定等級與價格,但台灣廢鋼混雜未分類,其中含鏽蝕、厚度、含水量等差異,也影響價格,加上每日需處理上百車,時效壓力大,但由人工判斷容易有誤差。
為此,東鋼今年導入AI視覺辨識系統,透過大量影像訓練AI辨識廢鋼的「前世」,如鋼管、鋼棒等原始型態,學習分類標準。黃炳樺解釋:「鋼管中空、鋼棒實心,這些特徵AI能從數據中歸納,比人眼更精準。」
他說,新系統預計下半年全面上線,「最大好處就是標準一致,不會因人而改變,也不需要休息,系統早上看跟下午看一樣,不會因為到下午精神不濟而做出錯誤判斷」,每小時可處理十幾車廢鋼的效率,遠勝傳統人力,不但可提升判級效率,也可降低人工作業成本。
黃炳樺指出,導入AI不必從複雜處著手,許多「看似無聊、但又非做不可」的工作,正是自動化的切入點。他強調,傳統產業的數位轉型,不可能一蹴可幾,必須從基礎做起,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系統性地串聯起來,因為只有將每個小環節都打通,才有可能走到全面智慧製造。(編輯:林淑媛、林家嫻)1140731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