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潛力到落地 醫療導入生成式AI的4大挑戰
[NOWnews今日新聞] 人工智慧(AI)已深刻改變全球醫療產業,不僅重塑服務模式與價值鏈,更成為推動創新與永續的關鍵動能。根據KPMG安侯建業發布最新《智慧醫療》報告指出,面對高齡化社會、醫療人力短缺與行政負擔日益沉重等挑戰,AI不僅能提升醫療效率與重塑照護模式的潛力,有助提供從試點到全面部署的策略。不過,報告也指出,有76%的醫療機構對於AI投資的態度仍偏保守謹慎。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71%醫療機構認為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應用廣泛,已成為推動醫療創新的新引擎,有近6成的機構已將其納入產品與服務開發中。與傳統AI著重分析與預測不同,生成式AI具備更高階的創造能力,能根據學習到的龐大資料模式,應用於自動撰寫出院摘要、合成醫學影像、甚至設計潛在的新藥分子,進一步協助醫療作業流程與研發創新。
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兼組長盧冠芸指出,健康醫療體系本身累積龐大的文本與影像資料,加上運作流程時常涉及繁瑣的行政與臨床作業,為生成式AI的應用提供天然應用場景與迫切需求。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謝淑麗分析,生成式AI在健康醫療應用的發展主要以集中在4大關鍵領域,包括行政支援、臨床實務、藥物研發與治療設計、醫學研究與教育訓練,自動化文書處理、簡化排程與帳務流程、並改善病患溝通,協助診斷輔助、病歷摘要生成、臨床筆記整理與放射報告撰寫等,應用於藥物分子設計、早期藥物篩選與個人化療程規劃,並加速文獻整理、研究假說生成、建立病例資料集與教學素材。
不過,生成式AI進入核心醫療流程仍須面對監管門檻,目前生成式AI多應用在健康醫療的周邊或輔助的工作流程,若要真正進入核心醫療照護流程,即「預防」、「診斷」、「治療」和「癒後」,則需通過監管機構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審核與批准。
截至2025年4月,FDA已審核批准超過千個基於AI與機器學習的醫療設備,但多為預測性或判別性演算法,尚無完全批准生成式AI系統作為直接用於醫療照護流程的醫療設備。因此,FDA正積極制定納入生成式AI的監管框架,例如要求開發者提供關於訓練資料和演算法的詳細資訊,確保AI決策的透明度,以及上市後監測機制。
而不同應用面臨不同的監管路徑,臨床決策支援和診斷工具則需要更高的批准門檻,可能需要臨床驗證研究;至於AI在藥物開發中的應用,監管重點主要在於最終產生的藥物。
KPMG安侯建業健康照護與生技產業服務團隊主持人蘇嘉瑞也指出,因醫療領域具有其特殊性,事關人命安全,相較其他產業,此領域高度敏感性與複雜性,使AI導入過程中將更為謹慎且進程較慢。對醫療機構而言,導入這類技術仍伴隨諸多挑戰與風險,技術層面上,生成式AI可能產出難以追溯或驗證的結果,臨床應用風險高,若缺乏良好流程整合,也可能增加醫護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