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A1:年輕職住艱難 2萬蚊無力催生
本港新生人口連年下降,已出現勞工短缺、教育縮班殺校等負面問題,政府兩年前推出兩萬元新生嬰兒獎勵金計劃催谷生育,截至上月只批出48,984宗申請,過去半年批核的個案也僅增加約1.9萬宗,2024年全港新生人口亦只有36,700人,較疫情前3年即2017年至2019年每年平均約5.3萬人明顯少了30.7%(見表),另外亦較13年前新生嬰最多的一年,即2011年急挫逾六成。立法會昨日通過經修訂的「完善鼓勵生育政策」議員議案,多名議員均關注本港生育率偏低情況,有議員指獎勵金計劃效應已遞減,促政府推出全面的新招應對。
當局在2023年10月推出兩萬元獎勵金計劃,截至去年11月底、即計劃推出約一年,政府宣布向超過3萬名申請人發放了兩萬元獎勵金,總金額約6.4億元;半年過去,今年6月底的最新數據是政府向48,984名申請人發放了獎勵金,涉款約9.79億元。即新手父母在過去半年申領獎勵金的個案僅約1.9萬宗,半年新生兒人數與近年平均每年新生人口相若,反映獎勵金欠缺谷生育誘因。
議員江玉歡昨在立法會指,多項研究顯示,住房成本佔基層家庭收入40%以上時,經濟補貼對生育決策的邊際效應已顯著遞減,認為政府「以錢促生」的思路忽視了年輕家庭面臨的結構性困境。她指,本港生育政策仍停留在「經濟補貼」層面,未觸及職場文化、家庭分工與性別平等的深層矛盾。
江舉例表示,舊區三代同堂擠在300平方呎以下單位的情況,空間壓迫感勢直接抑制生育動力。她又指現時產假配套也不足:「若連最基本的產假政策都如此保守,我們還如何討論鼓勵女性生育?」
提出議案的議員陳家珮則表示,近年生育率下降是全球趨勢,而本港兩年前亦曾預測,香港人口在2046年開始會有結構性下降,認為政府應在生育政策上訂明更明確報表,例如訂立生育率目標數字,加強幼兒照顧等。
另一議員鄧飛指現時生兒育女的問題屬現代價值觀的核心衝突,個人自由與育兒責任的對立。他認為香港低生育率的首要因素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養不起」,而是源於現代價值觀下,新手父母認為新生嬰兒會令自己「失去人生自由」,在這種深刻恐懼及個人主義成為主流價值觀下,談生育無疑是一項機會成本極高的「投資」。
他認為單純現金補貼等經濟誘因,只會是杯水車薪,認為應強化社會支援,將育兒從「家庭私事」提升至「社會公務」的層面,以制度性地分擔家庭壓力,從而降低生育對個人自由和生活質素的衝擊。
議員陳曼琪建議恒常化新生嬰兒獎勵金計劃,根據家庭收入水平分層發放,支援低收入家庭,確保財政支出可控性、公平性,並把獎勵金與託兒服務或育兒津貼掛鈎,鼓勵使用政府資助的託兒服務,亦促進託兒行業發展。
更多新聞,請瀏覽東方日報網頁:
http://orientaldaily.on.cc/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