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WELLERY:英國展覽 探索華麗背後故事 「冠冕」雲集 散發珠寶魅力
【明報專訊】法國珠寶品牌Cartier曾於世界各地舉行展覽,如香港的「百樣玲瓏︰卡地亞與女性」、東京的「卡地亞.時之結晶」等,而現於倫敦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舉行的Cartier專題展覽,是品牌於倫敦舉行的第3個展覽。作為別具歷史的品牌,自然擁有豐富庫藏,能因應主題帶來貼合地利的展品。今次展覽單以品牌名稱為名,展示了不少與英國相關的作品,突出品牌作為「皇帝的珠寶商,珠寶商的皇帝」的氣勢與地位。
不少國家和民族均以冠冕象徵權力,而皇冠也是英國文化的重要圖騰,也成為今次展覽與品牌之前展覽的不同之處。2017年在倫敦舉行、由Norman Foster策劃的「卡地亞靈動創意」(Cartier in Motion)展覽,將工程及設計與品牌的腕表結合展示;至於1998年在大英博物館舉行的「卡地亞1900-1939年回顧展」,則是品牌150周年紀念的展覽,集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作品為主。今次單純以Cartier為名,展覽雖沒有明確主題,但當中卻有不少與英國相關的藏品。
強調品牌與倫敦關係
展覽由英國建築師Asif Khan設計,獨立策展人Helen Molesworth與Rachel Garrahan主理,展示約350件展品。展覽一開首以品牌在1903年為Dowager Duchess of Manchester設計的Manchester Tiara打開序幕。這個鑲有1513粒鑽石、以18世紀法國鋼鐵建築為靈感的設計,別具象徵意義。一方面這頂冠飾是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的自家館藏,另一方面亦代表品牌是英美法三國的結合:這名來自美國的女公爵便是遠嫁到英國,並找來法國品牌作訂做;而Cartier創辦人的3名孫子當時便分別掌管品牌位於倫敦、巴黎和紐約3個基地,此冠飾正好低調地反映品牌背景,並強調品牌與倫敦的深厚關係。
多管齊下 走向國際視野
Cartier作為珠寶品牌最成功的地方,是很早便走向國際化,不單是生意上的分佈,而是自家珠寶的靈感來源,如展覽第2部分的A World of Inspiration,便展示了來自中國、日本、中東等地為靈感的作品,如中式的玉器,日式的印籠蒔繪,又或是俄羅斯的璣鏤雕刻(Guilloché),結合工藝和文化圖騰。整個展覽中,也可看到品牌透過不同渠道,由為不同王室設計和訂做珠寶、為名流明星作個別訂做,到自各地採購寶石和推出應合潮流的腕表等,反映品牌多管齊下走向國際發展的視野。展內的The Panther系列珠寶,以及元祖版本的Love Bracelet和Juste un Clou手鐲,均可為其發展佐證。
矚目冠飾 展示設計草圖
以英國為主場,展覽中最矚目的必定是以冠飾為主的Crowning Moment部分,20多個冠飾包括以天然珍珠為主要裝飾的Russian Tiara,又或是以巨型黃鑽為重心的Sun Tiara,作為壓軸展示。而展覽中更難得的是品牌鮮有向外公開的設計草圖,如以印度為靈感、由家族成員Jacques Cartier在1920年代設計的Tutti Frutti,又或是Charles Jacqueau設計以中式掛鈎為靈感的胸針草圖,均是值得一看的展品。●
Cartier專題展覽
日期:即日至11月16日
地點: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Cromwell Road, London, SW7 2RL
文:Dawn Hung(mr.misterdawn@gmail.com)
美術:謝偉豪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Instagram @mp_lifeandstyle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