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醫仁心:最後的蠻荒世界(二)
【明報專訊】2019年隨鍾尚志教授到巴布亞新幾內亞做短期救援工作,我們除了為當地引入微創手術外,還率先完成當地首例診斷內視鏡。21世紀內視鏡已能達到高端診斷和治療,病人更受惠無創內鏡治療的發展,在沒有傷口的情况下加快康復!但內鏡手術依賴醫生的操作技巧和經驗,沒可能在短時間內學成,所以我們決定首先引入基本的診斷胃鏡和腸鏡。
操作腸胃鏡看似簡單,實際上要利用柔性內鏡在彎彎曲曲的腸胃道裏穿梭,需要一定的技術操控,而絕大部分當地外科醫生都沒有操作內鏡的經驗。我們用了一段長時間才能解釋內鏡操控和運作,最後發現實際操作演示還是最有效的教學模式。但怎樣準備病人接受腸鏡,卻成為另一個難題!當時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未有病人曾接受大腸鏡,所以缺乏有效清洗腸道的藥物。
我和鍾教授商量後,決定利用1970年代灌腸模式的「古法」為病人清潔大腸。當年常用「機械式」灌腸冲洗方法,從鼻胃管灌入稀釋了的甘露醇(mannitol),清洗腸胃和去除糞便,以達到腸胃壁有適當的「能見度」!因巴布亞新幾內亞醫院腦外科醫生還在利用甘露醇為腦部創傷的病人降低腦壓,我們不用擔心沒有藥!雖然當地醫生對第一次通過內鏡窺探腸胃的內部感到十分興奮,但卻因清洗腸胃的古法未達理想效果,而未能完成腸鏡檢查。
就地取材 箱子培訓微創技術
最後的蠻荒,當然擁有最漂亮的大自然。卡維恩(Kavieng)附近有着大大小小的島嶼,海水碧綠清澈,景致迷人!周末我們一行人隨鍾教授出海,在兩個多小時裏,游走在島嶼與海域之間,尋找最適合捕魚的海域,等待大魚上釣。眾人閒談期間,釣魚竿突然猛地震動,果然有一條長超過1米的馬加鰆(king mackerel)上釣。教授看似經驗十足及純熟地處理上釣的魚,還提出兩個烹調方法:刺身和炭燒!教授指示船長駛到一個無人荒島停泊,一隊人負責為炭爐生火,我和教授則負責運用我們純熟的刀工把魚切好!事隔10多年,再接受鍾教授的「外科技術」培訓,搖身一變成為「刺身師傅」,仔細地把肉和骨切開。我起初懷疑馬加鰆是否適合做刺身,但當品嘗到新鮮馬加鰆刺身的味道,配合教授早已準備的醬油和wasabi,至今依然回味無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除了舉辦一場大型的演講會介紹微創手術外,為了讓當地醫生繼續微創手術技術的培訓,還利用簡單的儀器和手機鏡頭,就地取材創造出培訓微創技術的箱子,希望他們能夠開展微創技術,令更多病人受惠。
最後的蠻荒世界(一)連結:
文:趙偉仁(中大醫學院院長)
(愛手術、愛教學、愛創新、愛機械人、愛畫畫。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分享對生命的百般熱愛,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