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突變「被照顧」 鐵漢抱病抗拒援手
【明報專訊】傳統觀念中,男性被視為堅強、獨立和理性,他們是家庭支柱,擔起供養者的責任,被賦予強者的角色。然而,任何人也有體弱的一天,當男性因健康問題或年齡漸長,從強轉弱時,往往比女性面對更大的心理挑戰,需要更長時間適應。
作為護老者支援服務的社工,我分享張先生的個案。他面對「被照顧者」這個新身分時,由痛苦抗拒到放下包袱的心路歷程,顯示男性需要被照顧時,會出現的情緒和處理方法。
角色轉變惹不安 自怨拖累家人
張先生退休前從事工業技術工作,和太太同住,兒子已結婚遷出。兩人安安穩穩、相依相伴,卻因張先生突然中風,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中風嚴重影響張先生的行動能力,需依靠助行架支撐每一步;而糖尿病併發症令雙腳腫脹,進一步削弱了他的身體機能。
張先生原本自主、獨立、自理,如今卻不得不依賴太太貼身照顧,包括:三餐安排、冲涼如廁、陪診、食藥等。這種角色轉變讓他感到不安與無力,他自怨自艾說:「現在照顧不到自己,不僅拖累了太太,也成為兒子的負擔,內心很痛苦、憤怒,卻又毫無辦法……」
怕丟臉拒外出 夫妻同「受困」
像張先生這樣的男性被照顧者而言,接受他人幫助並非易事。傳統性別角色要求男性堅強、果斷,甚至將尋求幫助視為軟弱表現。社會上「男人流血不流淚」的價值觀,讓許多男性認為表達情感或承認困境是失敗的象徵。這種觀念對張先生產生了深遠影響,使他在身體狀况轉差的同時,還忍受孤獨與沉重的心理壓力。
張先生內心充滿掙扎。一方面,他清楚自己需要他人幫助;另一方面卻難以啟齒,甚至害怕被貼上「無能」或「失敗者」標籤。張先生這種心態,具體表現就是抗拒太太以外的人協助,拒絕社會資源的支援。張先生怕丟臉,怕用助行架這個「弱」的形象見人。也因曾經跌倒,令他對外出產生抗拒。昔日與太太每天外出飲茶的習慣,也因不願出門而中止。張太透露,除了覆診之外,張先生持續近一年足不出戶,不僅令他情緒愈發低落,也讓張太「受困」,產生甚大的照顧壓力,身心俱疲。
其實,張先生很愛太太,心疼太太照顧自己的辛苦和壓力,深知長此下去太太會支持不住,明白不應再拒絕別人幫助。在張太筋疲力竭、瀕臨崩潰之際,有一日買餸時,經過商場見到有人介紹替假護老者這個服務,即時申請並告知丈夫。張先生勉為其難地答應,但當社工上門評估時,張先生卻將自己關入房中,選擇不見人,最終迫不得已才和社工交談,亦刻意以一副冷漠形象來拒絕同情。
「孝順女」打開心結
替假護老者為這對夫妻帶來了轉機,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老者提供陪診、上門看顧等支援,讓每周「247」的張太有2、3小時喘息時間,不僅減輕負擔,也讓張先生逐漸接納外界的協助。
一星期後,中心安排了替假護老者,讓張太可以外出做自己的事情。起初,張先生對一個陌生人進入家中感到不安;他坦言,之前接受過其他上門服務,但服務人員不太專業,又會問及一些私隱問題,令他尷尬,害怕自己的「弱點」被放大。然而,今次的替假護老者卻有點不同,張先生形容為「孝順女」。「孝順女」本身是有經驗的護老者,需要照顧年老行動不便的父親,但亦會做兼職,一來獲取收入,二來可幫助有需要家庭。替假護老者因為自身經歷,十分理解張先生身為男性被照顧者的情緒,體諒他內心的忐忑,以加倍耐心與他相處。
替假護老者服務讓張先生的生活發生了變化,不僅提供實際看顧服務,還展現對張先生情緒需求的理解。過程中,張先生的心情慢慢改變,不再封閉自己,開始與替假護老者建立起信任關係,增加交流。替假護老者提供上門看護和陪診等具體服務,還因自身的照顧經歷,切身理解照顧者的艱辛,這種支持讓張生張太倍感安心與慰藉。
減輕照顧者壓力 重拾社交
另一方面,替假護老者上門看顧,也減輕張太太的照顧壓力,讓她可以鬆一鬆,開始參加附近長者中心的社交活動。在這些喘息時間,張太發掘了做手工和畫畫的樂趣,還學會製作紫薯豆腐。此外,在社工引導下,張先生亦開始外出,與太太一同參與長者中心活動。恢愎社交和重新與社區建立聯繫,讓張先生適度鍛煉身體,還能透過與其他長者的互動紓解情緒壓力。
文:陳志維(香港老年學會服務主任)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