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心醫話:當中醫遇上蒙古大夫
【明報專訊】「蒙古大夫」曾是醫術不精的代名詞,這個略帶貶意的稱呼,源自大眾對「蒙醫」的誤解。事實上,擁有千年歷史的蒙醫,源於蒙古地區。作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驍勇善戰,骨傷科疾病居多,蒙醫以擅長治療骨外傷見稱。近年來,蒙醫被列入中國現代教育體系,逐步建立起行醫資格制度。不過在香港,目前的醫療體系中只有中醫和西醫的註冊制度,蒙醫暫未納入其中。
「三根」失衡百病生
上月我與臨牀部倫新教授,遠赴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蒙醫醫院交流,對中醫、蒙醫兩種系統的同源異流感到驚訝。蒙醫秉持整體觀,以「三根」解構生理與病理現象:人體健康維繫於「赫依」(生理動力);「希拉」(熱能代謝)與「巴達幹」(體液平衡)。三者失衡則百病生,赫依失序可致失眠健忘;希拉偏盛則生口苦狂躁之熱症;巴達幹過甚則寒症纏綿、分泌物增多。
生藥入藥 強調直接藥效
蒙醫之妙,在於療法與用藥。非藥物療法如沙療、鹽療、火灸、哈努爾器具放血、湯藥浴及正骨術。蒙醫和中醫均會採用植物藥,不過蒙醫慣以生藥入藥,強調直接藥效和整體調理,而中醫則注重炮製加工和辨證論治。蒙醫常用藥包括:蒙古黃芪、甘草,以及有「沙漠人參」之稱的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肉蓯蓉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的功效。目前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該物種雖可貿易,但須受許可證制度管制。在浸會大學的「中國銀行(香港)中藥標本中心」,便珍藏着一株長達1.75米「肉蓯蓉王」標本,是首項獲健力士世界紀錄認證的中藥標本。
拔罐放血紓緩膝傷
交流會議期間,我膝傷復發,幸得一眾蒙醫合力施治,為我拔罐放血。治療後膝痛反劇,步履維艱。然而1周後,困擾多時的膝傷竟有明顯好轉,這大概就是蒙醫施治的獨特之處。
膝痛紓緩後,我獨自徜徉於呼倫貝爾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天地壯闊,我深思着:西醫、中醫、蒙醫、藏醫、苗醫、韓醫……每種醫學系統的診斷方式不同、療法各異,但每個系統都植根於獨特文化、歷史與習俗。「凡存在,皆有理」,不同醫學體系各有千秋。亙古以來,人們喜歡比較和辯論優劣,但在歷史長河中,每個醫學系統都承載着相同的使命,其終極意義在於守護人類的健康與延續繁衍。這份醫者仁心,應超越醫學系統、流派、地域與時空,這才是永恆的醫道。
文:李敏(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
(在中西醫跨界學習與探索40餘載,記述診間的生命故事和日常感悟,思考生命真諦,以墨傳薪)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