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胖症共病多!GLP-1助控糖減重護器官 有望逆轉病程
【NOW健康 陳如頤/新北報導】台灣近7成糖尿病友合併肥胖,形成「糖胖症」健康炸彈,長期恐引發心血管與腎臟等多重共病危機。宏謙聯合診所林禹喬醫師指出,糖胖症不僅血糖控制困難,更潛藏嚴重器官損傷風險。所幸,GLP-1腸泌素藥物為患者帶來曙光,不僅能有效控糖、顯著減重,更能提供心腎等重要器官保護,有望助糖胖症病友逆轉疾病進程,重拾健康人生。
糖胖症潛藏健康炸彈 心腎危機與多重共病不容輕忽
林禹喬醫師解釋,「糖胖症」是第2型糖尿病與肥胖的合稱,在台灣約有125萬名糖胖症病友未進行減重,形同每20人就有一人背負著健康不定時炸彈趴趴走。糖胖症不僅是單一疾病,更是「多病共生」的危機模式。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會對全身血管內皮細胞造成破壞,進而損害器官功能,引發多種急、慢性併發症。
其中,大血管併發症包括心臟、腦血管及周邊血管疾病;小血管併發症則有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及神經病變。這些慢性併發症多具不可逆性,若不積極管理,高血糖個案未來5年內發生心臟病、中風及腎臟疾病的危險性,分別是一般人的1.5倍、2.9倍及2.4倍。林禹喬醫師強調,胰島素阻抗與內臟脂肪堆積是影響胰島素敏感性的關鍵,僅關注血糖數字而忽略體重與內臟脂肪指數,將難以真正改善疾病進程。
擺脫糖胖症魔咒 減重是控糖與逆轉疾病的核心關鍵
為了有效對抗糖胖症及相關共病,國際糖尿病治療指引近年一致強調體重管理應被視為核心治療目標。林禹喬醫師指出,減重不僅有助於控制血糖,更能帶來「降血糖、降體重、降心血管疾病與事件風險、降腎病風險」等多重效益。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DA)2025年最新治療指引,建議所有第2型糖尿病患者若合併肥胖、心血管疾病或腎功能異常,應同步進行血糖與體重控制。臨床研究顯示,早期糖尿病病友透過積極減重,每減少1%體重,其糖尿病緩解機率可上升50%以上;若能維持超過7%的體重減少,更可顯著降低腎功能惡化風險與心腎合併症發生率。林禹喬醫師強調,減重是卸下糖胖症不定時炸彈的關鍵,及早介入有望逆轉病程,擺脫藥物依賴。
▲林禹喬醫師表示,在眾多降血糖藥物中,GLP-1類腸泌素藥物被廣泛認為是近年糖胖症治療的突破。(圖/林禹喬醫師提供)
國際指引GLP-1腸泌素多重效益 全方位守護器官健康
林禹喬醫師表示,在眾多降血糖藥物中,GLP-1類腸泌素藥物被廣泛認為是近年糖胖症治療的突破。他認為這是一款「革命性的藥物」,更是每個病人都應該知道的治療選擇。GLP-1藥物除了能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外,更具備獨特機轉:抑制食慾、延緩胃排空、提升飽足感。這些作用有助於顯著減少體重與內臟脂肪,改善胰島素阻抗。
林禹喬醫師分享,許多患者使用後回饋,感覺「不再被食物所掌控」,大腦中一直想著要吃東西的念頭被關掉,讓他們覺得自己變得自由,能專注於想做的事情,不再被食物綁架。更重要的是,多項研究證實,GLP-1藥物能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並延緩腎功能下降,提供重要的器官保護。因此,GLP-1已被納入ADA與AHA 2025年版的治療建議中,是糖胖病人合併心腎共病時的首選藥物之一。
GLP-1選擇多元口服針劑各具優勢 醫病共同決策助達標
林禹喬醫師指出,目前GLP-1腸泌素藥物提供了口服與針劑兩種多元選擇,病友可與醫師討論後,共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林禹喬醫師觀察到,口服劑型1天1次,相對簡便,且價格略低於針劑,門診多數病患(約6至7成)偏好口服藥物。
林禹喬醫師也分享一名57歲老師,起初因皮膚問題就診,意外發現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10.2%,且膽固醇偏高。由於病人不願被貼上「糖尿病」標籤,所以建議病人使用口服GLP-1藥物,並將其定義為「體重管理」而非治療糖尿病。經過5個多月的治療後,成功減重6公斤,腰圍減少5公分,HbA1c降至6.2%,肝指數也恢復正常。病人對體型變化感到非常滿意,因而更積極地配合治療。
糖胖症雖然是慢性代謝病,卻並非無法逆轉的命運。林禹喬醫師認為,醫師有責任提供病患最好的治療服務,無論健保或自費藥物,都應充分告知其效益與潛在價值。只要及早識別、高度配合治療並維持生活型態改變,糖胖病友有機會擺脫藥物依賴,重啟健康循環,回歸有尊嚴、有行動力的正常生活。
# 首圖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