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手術歪風!從「救命手術」變「美容手術」醫揭低BMI動刀風險
近年來,坊間「減重手術標榜不復胖」的迷思持續發酵,部分診所甚至將減重手術包裝成快速、無風險的醫美選項,導致許多 BMI(身體質量指數)不到標準的民眾誤以為自己也能動刀瘦身。然而,減重手術原本是針對病態性肥胖及其相關共病(如糖尿病、高血壓)所設計的治療手段,若缺乏嚴謹的醫療判斷與術後照護,不僅無助於健康,甚至可能釀成致命風險。
為什麼減重手術要設BMI門檻?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體重管理中心主任王偉醫師指出,國際共識以BMI 35為主要門檻,因為統計顯示這些患者合併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甚至癌症的風險大幅上升。台灣健保規範更嚴格,僅對BMI 37.5以上或32.5合併高危險併發症的患者給付。
- BMI ≥ 37.5,不論有無疾病都符合。
- BMI ≥ 32.5,若合併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慢性病時,可進行手術。
若未達標準卻動刀,不僅違反醫療規範,更可能讓病人承受不必要的風險。
從「救命」到「醫美」:亂象怎麼出現?
三軍總醫院減重代謝暨消化系微創手術中心主任徐國峯醫師直言,有醫師將減重手術包裝成「醫美級減重」,鎖定BMI僅25以下、甚至更低的民眾。這種說法完全違反醫療常規與倫理。
減重手術本質是嚴謹的醫療行為,不存在什麼「醫美級」的說法,把它商業化就是錯誤。他強調,若要探索低於BMI 25的族群,必須透過嚴謹的臨床試驗,且不能收費。但現實卻是有人以高額自費(25~30萬)承接病人,完全脫離醫學規範。這種「商業化操作」才會釀成爭議事件。
為什麼小於BMI 27不能開?
徐國峯解釋,這不只是風險問題,而是不符合醫學指引:
- 手術風險:出血、滲漏、腸阻塞、營養不良,甚至死亡。
- 副作用:縮胃手術常見胃食道逆流、噁心、脫水;長期還可能骨質疏鬆。
- 效益有限:低BMI患者本來就不胖,手術後頂多減掉3–5公斤,卻要承受遠大於體重下降的風險。
「就像你沒有糖尿病,卻要每天打胰島素,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醫療。」
健康人動刀,反而製造疾病
王偉提醒,對BMI 24甚至正常體重的族群而言,手術帶來的並非「輕鬆變瘦」:
- 效果有限:低BMI者能減的體重不多,手術效益也不顯著。
- 終身追蹤:胃繞道患者需長期監測營養與維生素,否則可能出現骨質疏鬆、神經病變甚至死亡。
- 生活困擾:常見術後副作用如胃酸逆流,對健康人而言反而是平白增加疾病。
「對一個病態肥胖患者來說,控制住糖尿病和高血壓,換來一天吃一顆胃藥生活品質變更好;但一個健康人卻被製造出胃酸逆流,就是把人變成病人。」
醫師的無奈:病人「情勒」也要開刀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代謝暨體重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劉耿豪醫師分享,近兩年確實有越來越多BMI不到25的病人上門詢問,有些甚至只有BMI 22,單純想回到「年輕時候的身材」。
「有些人會說:我知道你們大醫院比較安全,所以才來找你,如果你不幫我做,我就去找別人。」對此,他只能婉拒,並強調醫院有倫理委員會監督,不可能違反規範。他也提醒病人:手術並非零風險,台灣每年仍有約 萬分之五的死亡率。
「雖然大部分手術是安全的,但不是零風險。對BMI 22、24的人來說,這根本沒有必要。」
誰該把關?
徐國峯指出,醫界早在2023年就提醒過「醫美化」的錯誤,但學會與主管機關多半僅以溫和聲明回應,缺乏強而有力的監管。直到新聞事件爆發,才引發社會關注。「BMI 低於25動刀,本就違反醫療常規,甚至涉及吊銷醫師執照的問題。」
三大安全機制
針對亂象,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特別重申三大安全把關機制:
- 減重外科專科醫師認證:確保執刀醫師具備完整專業訓練與臨床經驗。
- 減重手術中心認證制度:要求醫院必須設有跨領域團隊,包括外科、營養、心理、麻醉等專業,共同維護病患安全。
- 推動疾病認證制度:自 2023 年起,學會已正式建議醫策會建立「病態性肥胖及代謝手術治療」的制度化認證,讓手術回歸醫療本質,而非商業行銷。
減重手術的初衷,是「救命手術」,不是「美容手術」。當醫療被商業化包裝、當網路宣傳模糊了病人認知,亂象就此產生。專家們提醒,沒有達到適應症的人,不應該因為焦慮或衝動而接受手術,否則將可能從健康人變成病人。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諮詢專家: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體重管理中心主任王偉醫師、三軍總醫院減重代謝暨消化系微創手術中心主任徐國峯醫師、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代謝暨體重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劉耿豪醫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