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政策與東協國家的鋼索外交
近年來,東南亞成為美中兩強競逐的重要戰略焦點。在地緣政治快速演變的當下,東南亞各國成為美中角力的前線,同時也是兩強政策效應的直接受益者或承受者。近期,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發布,特別是東南亞國家是除了中國以外的重災區,東協該如何應對美國所給予的挑戰?中國在東協的經營策略是否有所調整?是接下來印太區域的重要課題。
美國印太戰略軍事優先 其他領域開低走低?
拜登政府延續前任川普的「印太戰略」,但在手段上更強調盟友合作與多邊參與。2023年美國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邀請多個東南亞國家參與,希望在供應鏈、安全標準、能源與數位貿易等領域與區域深化連結。這被視為是美國重塑區域經濟秩序、抗衡中國一帶一路以及RCEP影響力的關鍵一步。
但自今(2025)年川普政府二次執政後,軍事優先積極度甚為明顯;在軍事上拉攏東南亞國家,特別是菲律賓、越南,強化與菲律賓、越南等國的軍事合作,並重啟更多美軍基地使用權,意圖牽制中國在南海的軍事部署。雖然如此,但對於現今美國對於東南亞經濟政策的延續性有所保留,尤其是在對等關稅出台後,以及IPEF前景未明的情況下,東南亞國家對於美國在此的經貿策略仍高度質疑。
中國策略從「大撒幣」到「精準滲透」
在美國對等關稅後,中國繼續透過「一帶一路」及RCEP推動與東協國家的基礎建設合作,深化區域交通連結;也更重視雙邊經貿與金融合作,如推動人民幣在當地跨境結算、開設數位絲路等。而在關稅公布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隨即訪問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國務院總理李強緊接於5月下旬展開東南亞之行,除訪問印尼,並藉中國與東協平台鞏固雙邊高層互訪,凸顯中國對東南亞國家的重視之外,亦出席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所舉辦的「東協—中國—海合會峰會」,藉此與美國在此做為形成強烈對比。
中國在東南亞的策略,推測將從「大外宣」轉為更「接地氣」的文化與教育交流,透過塑造親中世代與輿論氛圍,藉由這些「軟實力工程」,在東協國家發酵,讓部分精英階層對中國的接受度持續上升;再者,中國也將由過往對東南亞國家大撒幣策略轉為「精準滲透」,並藉由雙邊溝通、區域多邊機制維持對話,降低與東協國家在南中國海的爭議與對抗,穩固其地緣優勢。
東南亞國家整合「共同陣線」 積極進入全球南方
東南亞國家面對美中競逐,多半採取「左右逢源」的平衡策略。一方面,在軍事與安全上與美國保持合作,如新加坡、越南、菲律賓加強防務連結;另一方面,則在經濟上持續依賴中國市場與投資,特別是在出口、基礎建設與旅遊等領域。
近期關稅之因,東南亞國家為自保及維持競爭力,將整合成「共同陣線」,共同應對包括美國關稅及相關挑戰;這將讓東協長久以來,維持戰略中立的核心價值,可能在全球化退潮並改變形式後,必須有所轉換。
此外,東協也將更加融入「全球南方」(Global South),不僅是出於外交姿態,而是出於戰略、生存與機遇的考量,並能確保在這場「國際規則再塑造」中擁有席位與話語權,不淪為地緣大國博弈的被動者;加強與新興市場資源連接的機會,減少對傳統歐美市場的依賴;分散對美元體系的依賴,強化金融穩定性。
未來美中競逐只有更加激烈,但東南亞國家也不再只是被動承受者。隨著區域經濟崛起、青年人口紅利與自主外交意識增強,東南亞正逐漸成為主動塑造區域秩序的一股力量。
作者》許慧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東南亞區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