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腸胃脹氣怎麼消?3穴位促進腸蠕動 天天喝綠拿鐵纖維滿滿

健康2.0

更新於 08月21日16:00 • 發布於 08月21日16:00

脹氣、排便不順暢困擾許多人,怎樣幫助腸胃蠕動、消脹氣?中醫師羅珮琳在《健康2.0》節目中介紹穴位按摩與觀察舌象的方法;營養師李婉萍則分享「綠拿鐵」食譜,每天1杯能讓身體攝取足夠纖維,照顧好腸道健康。

2族群好發脹氣、排便不順

羅珮琳中醫師指出,腸胃問題常發生在2大族群:

  • 剖腹產後的女性:因為手術後可能造成腸沾黏,導致排便不順與經常脹氣。
  • 年長者:可能各種檢查數值正常,但腸道蠕動能力變差,造成消化不良。

看更多:胃堵堵不消化怎麼辦?營養師教3招「消脹法」低腹敏飲食這樣吃

很多人認為,飯後散步能幫助消除脹氣,但效果卻因人而異。羅珮琳舉例,她有一名60多歲的女性患者,每天晚上大約5點之後只要攝取蛋白質,就會整晚脹到睡不著,必須吃完飯立刻快走1小時,靠運動幫助腸道蠕動,才能稍微舒緩不適。

3穴位緩解脹氣:天樞、大橫、氣海

除了走路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居家自我保健,消除腹脹之苦?羅珮琳推薦民眾可按摩天樞、大橫、氣海3穴位。

  • 天樞穴

位於肚臍左右各2寸(約3指寬),是常用於改善腸道不適的穴道。操作時建議可深層按壓,出現痠脹感才有效。

  • 大橫穴

從天樞穴再往外推3指寬,就是大橫穴。這裡同樣適合按壓緩解脹氣。

  • 氣海穴

位於肚臍下約2指寬的氣海穴,被稱為「元氣之海」,能補益腸胃之氣,改善蠕動功能。

看更多:便祕毒素排不掉怎麼辦?按摩2穴位促進大腸蠕動

順時針按摩腹部 按摩器可輔助

羅珮琳表示,按摩這3個穴位時,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方向按摩腹部,如此能促進腸道蠕動。另外,躺著操作比坐著更省力,效果也更好,如果家裡有電動按摩器,也可以做為輔助用具。

中醫教你:從舌象看腸胃健康

除了透過排便習慣可以了解腸道健康,羅珮琳也分享中醫如何透過舌象來進行觀察。

  • 舌頭裂紋:陰虛體質

中醫透過舌象觀察腸胃功能,若舌頭乾瘦並出現裂紋,體質多屬於陰虛,伴隨體重消瘦、容易燥熱,類似西醫所謂的「惡病質」。這類體質可透過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子等滋陰藥材調理。

  • 舌苔厚重:脾虛與濕氣

正常舌苔應該薄而均勻,若發現自己的舌苔過厚且難以刷除,代表腸胃功能失調。中醫認為這是「脾虛」狀況,並可能伴隨濕熱(舌苔偏黃)或痰濕(舌苔偏白)。治療上會以茯苓、黨參、山藥等藥材來健脾和胃,幫助恢復腸道代謝功能。

看更多:別只顧臉部保養!腸道年輕才是抗老醫師最推薦的逆齡策略

3大高纖蔬菜:地瓜葉、香菇、牛蒡

排便不順當然要多吃蔬果,補充膳食纖維!不過,李婉萍營養師提醒,補纖維質要吃對蔬菜,常見的高纖蔬菜包括地瓜葉、香菇、牛蒡;但高麗菜、絲瓜、小黃瓜則水分比例高,纖維含量並不高,這些蔬菜雖然營養,卻不是補充纖維質首選。

看更多:地瓜葉媲美藍莓!醫師外食選這4樣小菜:便宜好吃、瘦得快又抗老

高纖綠拿鐵1杯快速補纖維

李婉萍傳授從日常飲食攝取纖維質的方法,其中「綠拿鐵」是近年風行,且被推崇的方式,她公開自己私房綠拿鐵食譜,一杯就能補足滿滿的纖維質。

李婉萍分享的「綠拿鐵」好喝又高纖,食材包括:奇異果1顆、香蕉1根、南瓜子1匙、優格1小罐、地瓜葉(汆燙過)2 碗,將所有食材打成蔬果汁即可 完成後的綠拿鐵滿滿一大杯,可與家人共享。

看更多:鳳梨皮別丟!陳月卿這樣做 降血壓又防癌

李婉萍建議,食材中的地瓜葉先燙熟,以降低細菌風險;另外,南瓜子是堅果,屬油脂類,熱量相當高,每天只要食用1小把即可。

高纖綠拿鐵每日飲用的時間不拘,可依需求早上或晚上補充。若無法立即飲用完畢,記得要冷藏保鮮。

看更多:「天天早餐綠拿鐵」恐脹氣、腹瀉!醫揭原因、改這樣喝

◎ 諮詢專家/羅珮琳中醫師.李婉萍營養師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30歲養生男不菸酒!「1症狀」發現大腸息肉 醫驚:再晚恐癌變

TVBS
02

20多歲同事腸癌末期 30歲男竟也中!醫揭危險因子

三立新聞網
03

比橄欖油更猛!「1油品」能穩血糖、護肝:3個月就見效

三立新聞網
04

羅志祥66歲母親罹「阿茲海默症」…醫:1飲食法「逆轉腦齡7.5歲」,這些傷腦食物要少吃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轉發 (0)
Loading...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