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怕 AI 機器人競賽落後中國?專家揭美國卡關 4 大真相
AI 機器人浪潮不斷襲來,根據《經濟通》報導,瑞銀證券中國機械行業分析師王斐麗預估,2035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數量將突破 200 萬台,到 2050 年將暴增至超過 3 億台,潛在市場規模將從 500 億美元擴大至 1.4~1.7 兆美元。
然而,在 AI 機器人競賽當中,中國將成為最大的經濟受益者。《NIKKEI Asia》報導,智庫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研究指出,搭載 AGI(通用人工智慧)的製造機器人將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力,預計到 2057 年,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與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之間的 GDP 差距將縮到最小,屆時中國的經濟規模將達到美國的 89%。
Morgan Stanley 在最新報告中指出,中國正運用「耐心與積極共存」的基礎將美國逐步逼入弱勢地位,而中國的優勢不只來自資金與人才,還包括稀土資源掌握、製造供應鏈成熟與政策設計。對 Morgan Stanley 來說,中國這場「長線操作」早已開始,而美國尚未全面準備。
人形機器人是新時代太空競賽,勝出關鍵是生產
在機器人領域,中美兩國競爭激烈,美國也意識到中國快速崛起帶來的威脅,激起如何不被中國超越的討論。美國機器人公司 Apptronik 執行長 Jeff Cardenas 稱這場競賽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太空競賽」。
美國顧問公司 Alliant 機器人與 AI 部門主管 Robert Ambrose 在《Fast Company》撰文表示,像波士頓動力的美國公司正在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機器人原型,「但是這些原型並不能贏得產業戰爭,真正能贏得勝利的是生產。」他認為,如果美國在機器人競賽落後,美國企業將更加依賴中國供應鏈,影響美國民眾的薪資。為此,他進一步分析阻礙美國發展人形機器人的 4 大因素:
4 大因素阻礙美國「全力投入」人形機器人
首先,Ambrose 認為,美國正在與自身的文化恐懼搏鬥,因為社會普遍擔憂機器人會取代人類工作,尤其是製造業。然而,他認為人形機器人在「骯髒、黑暗且危險」的工作中表現優異,且這些工作往往也面臨缺工問題。他認為,美國社會要克服對機器人的恐懼,必須將機器人視為「站在我們身旁」而非「取代我們位置」的角色。
第二個原因,人形機器人人才缺口與教育斷層。Ambrose 指出,要在這場競賽中勝出的最大挑戰,不是職位被取代,而是國內嚴重缺乏能夠開發、操作與維護先進機器人的技術人才。他認為美國 STEM(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領域的職涯準備仍然不足,需要更多平易近人的科學教育計劃、學徒制度等管道。
對照之下,Morgan Stanley 報告指出,中國在 2023 年就有超過 500 萬名學生就讀於 1.1 萬所職業學校,形成龐大的基層技術人才庫;而美國同期在職業導向學校中僅約 92 萬人,這將使中國在量產機器人時不只有資源,還有人力接軌。
第三是經濟顧慮仍主導美國投資判斷。開發人形機器人需要大量前期投入,且仍面臨高昂的技術門檻,包括改善機器人的空間感知與任務適應性。但 Ambrose 指出,多數人忽略一點:一旦量產展開,機器人成本可能在十年內從每小時 10 美元降至 0.25 美元。
Morgan Stanley 也指出美國企業文化與股東壓力往往聚焦短期回報與股價績效的現象。該報告認為,這種注重短期的「即時成果」導向,讓美國在面對需要長期投入與回收的機器人研發上,難以對抗中國以圍棋思維部署的「長線操作」。
第四,美國的政策與財政資源分散。Ambrose 認為,美國雖然提供了一些研發與創新獎勵,但是和中國相比明顯不足,且現行稅法難以讓企業進行長期創新,因為企業需要提前支付更多的研發費用。
目前,中國政府已投入逾 200 億美元在機器人和下一代技術,並為新創提供補助、支應設備和人才招募成本。Morgan Stanley 報告也指出,中國各省市幾乎都有專屬 AI 與機器人基金,形成內部創意競爭與技術汰換機制,是中國快速迭代的關鍵動力。
科技與策略顧問公司 Going Global Ventures 總裁 Mark Minevich 也在《Times》撰文指出,美國需要建立一套聯邦層級的機器人策略與執行機構,並擴大對學界與商業創新的資金支持。他建議仿效中國成立專責部門,協調公私部門的創新與部署並加大資金投入,並透過數位分身技術與協作型機器人(cobots)加強美國國內製造業。
美國若要逆轉局勢,可從三大應用領域切入
儘管美國現階段看似落後,中國仍非無敵。Ambrose 強調,美國若想扳回一城,應從自身強項出發:智慧製造與倉儲物流。
他指出,美國在智慧紡織、感測器與 IoT 領域已具備產業基礎,若導入人形機器人可大幅提升產能與精度。倉儲物流則已由 Amazon、BMW 等企業開出應用實例,可快速導入人形機器人協助包裝、搬運與分類。Ambrose 觀察,隨著全美物流倉庫數量持續成長,這將成為人形機器人快速擴展的最佳試驗場。
Minevich 則認為,醫療機器人也應列為重點。他指出,AI 機器人可望降低醫療人力成本與長照支出,釋放家庭與社會的財務壓力,同時提升效率與品質,創造長期經濟效益。他認為,如果美國不立即行動,美國不只是在機器人競賽敗陣,更是在放棄未來的掌控權。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資料來源:《Fast Company》、《ABC News》、《Times》、《壹蘋新聞網》、《鉅亨網》、《華爾街見聞》、《wccftech》、《NIKKEI Asia》,首圖來源:AI 工具生成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