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推友善農作保護石虎 攜手織起農地保育綠網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南投縣政府今(30)日共同舉辦「友善石虎 南投同行-標章農友及協力夥伴成果分享暨表揚大會」,表彰長期投入友善農作與保育工作的農友與在地夥伴,並回顧十多年來「友善石虎農作」計畫的成果,展現跨領域合作的生態保育實踐。
石虎為臺灣特有且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主要棲息於中部淺山與農村交界地帶。為兼顧生活、生產與生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14年起與生多所於南投推動「友善石虎農作」標章制度,並於2019年結合南投縣政府資源,導入生態服務給付與政策工具,鼓勵農友實施草生耕作、不使用農藥毒物與友善管理農地,使其成為石虎與其他野生動物安全覓食與棲息的空間。
截至目前,南投已有38名農友通過有機或綠色保育驗證、9人取得「友善石虎農作-安全蔬果」認證,總計友善耕作面積達86.56公頃,涵蓋稻米、香蕉、紅龍果、芭樂、柑橘等多樣作物。活動中特別表揚16名參與超過五年的農友,以及生態農業推手、大誠土壤作物技術館館長陳興宗,肯定其長年投入保育行動。
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指出,自2019年起南投中寮試辦以石虎為標的的生態服務給付計畫,目前已擴展至苗栗、臺中與彰化等地,保育農地總面積達300公頃,並輔導52個社區成立巡守隊,強化地方參與與守護責任。除石虎外,林保署也推動涵蓋諸羅樹蛙、草鴞、水獺等10種保育物種與多類棲地的友善標章制度與給付方案,持續擴大保育成效。
生多所所長楊嘉棟表示,南投是石虎研究與在地保育行動的起點,十年來在林保署與縣府攜手下推動有成,最關鍵的是第一線的農友、技術專家與在地業者,讓友善農作逐步擴展。他呼籲社會各界共同支持,讓臺灣農業兼具生態價值與食品安全,從南投起步,帶動全臺保育行動。
南投縣長許淑華也表示,南投已有近50名農友投入石虎友善農作,農地面積逾86公頃。這份堅持與付出,讓石虎得以在農地安心棲息,也讓地方農產品結合創意與保育精神,轉化為日常可見的美味與價值,讓南投農業走出溫度與希望。(張文祿報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