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大馬關稅19% 學者籲台商減少中資轉單疑慮
(中央社記者吳昇鴻新加坡1日專電)美國將對馬來西亞課徵19%對等關稅,學者表示,在地台商不僅短期內面臨家具、電子零組件、金屬加工等領域的衝擊,還需防範美國未來更多產業鏈環節的擴大調查,建議台商加強產品原產地證明、減少被視為中資轉單的疑慮。
白宮在美東時間31日公布「進一步修改對等關稅稅率」,馬來西亞的稅率從原本的25%降至19%。
馬來西亞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昨天表示已與川普通話,並預告川普今天會公布對馬來西亞進口商品的關稅稅率。安華也說,川普將出席10月於馬來西亞舉行的東南亞國協(ASEAN)高峰會。
馬來西亞理工大學副教授、經濟學者拉扎利(Muhammad Najib Razali)告訴中央社,面對關稅等具有相對浮動性的貿易條件,馬來西亞應及早佈局,強化與歐盟、印度、中東以及東協國家的經貿關係,例如逐步成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關鍵據點,擴大稅務優惠、提供出口獎勵與自動化資源,協助受關稅壓力衝擊的企業度過轉型期。
熟悉東南亞與全球化經濟機制研究的世新大學前國際事務長吳巨盟接受中央社訪問表示,對於深耕馬來西亞與東南亞的台商而言,短期內不僅須應對家具、電子零組件、金屬加工等領域的直接衝擊,還需防範美國未來更多產業鏈環節的擴大調查。
吳巨盟指出,對東南亞台商而言,建議可從以下幾方面評估風險與調整布局,包含加強產品原產地證明(Certificate of Origin, CO)、減少被視為中資轉單的疑慮,建議同步導入數位供應鏈管理系統,提升透明度與信賴度;除了美國外,積極開拓東南亞各國、以及歐盟、印度、中東等地市場,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過度依賴。
他表示,馬來西亞因過去許多人來台就學,熟悉台灣政經環境,且馬來西亞華人具備中英雙語環境、完整製造業基礎等,過去吸引許多台商與中國企業設立「第三地生產基地」,藉此出口美國及其他國家。目前單純透過「產地轉移」規避關稅的時代已過去,當前美國將針對「繞道」行為採取行動,未來需考量政治與戰略風險。
吳巨盟表示,台商可致力於區域分散(Regional Diversification)、分層布局(Tiered Deployment)及長期數位轉型(Long-Term Digitalization),馬來西亞作為第三地生產基地仍具短、中期價值,但必須提早考慮地緣政治風險、全球供應鏈重組及新興市場崛起帶來的機會與挑戰。(編輯:陳慧萍)1140801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