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盆地泥炭地年代翻倍 成全球最古老熱帶碳庫
非洲剛果盆地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熱帶泥炭地,其面積達1,670萬公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儲存庫之一。然而,過去學界僅有14份泥炭放射性碳定年資料,且推測泥炭層多數在全新世才開始形成。最新發表於《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的研究,則大幅改寫這一認知。
英國里茲大學團隊與剛果、法國學者合作,歷時10年深入剛果盆地最偏遠的沼澤森林,運用人工採樣設備,自泥炭層下方最深6米處取樣超過50個岩心。實驗室定年分析結果顯示,泥炭層的形成時間最早可追溯至4.23萬年前(距今),比過去估計整整早了一倍,是現存已知最古老的熱帶泥炭地之一。
剛果盆地橫跨赤道地區,濕地總面積達36萬平方公里,其中16.76萬平方公里覆蓋著泥炭沼澤森林。這些泥炭地的碳密度高,每公頃平均儲存約1712公噸碳,總碳儲量高達290億噸,約等同全球三年化石燃料排放量。
碳儲量高等同全球三年化石燃料排放
研究團隊發現,部分古老泥炭地是在過去氣候較乾燥時期形成,顛覆原先認為泥炭只會在氣候濕潤時才生成的假說,說明除氣候外,還有其他因素促使土壤持續潮濕並利於泥炭堆積。這不僅使泥炭地歷史遠早於全新世,更為當前及未來氣候變遷下,這一龐大碳庫的穩定性帶來關鍵啟示。
剛果盆地泥炭地不僅支撐當地社區的魚類、野味與建材等資源,也是森林象、小型鱷魚、低地大猩猩與倭黑猩猩等瀕危物種的重要棲地。由於地處偏遠,目前尚未受到如大規模伐林、排水等人為威脅,但隨著資源開發壓力上升,泥炭地的長期保育與碳管理已成國際關注焦點。專家強調,這些沉默地吸收並儲存碳達數萬年之久,若遭破壞,將釋放大量碳,加劇全球暖化,這些「碳庫」必須被謹慎保護,才能持續為人類與地球生態服務。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Greta DargieCC BY 4.0)
圖片來源: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CC BY 4.0)
參考論文:
1、Timing of peat initiation across the central Congo Basin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