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年研究發現:年幼紅毛猩猩如何學會蓋「樹上臥室」
紅毛猩猩的夜間巢穴看似隨意,其實是精巧的「森林工程學」成果。近期由英國華威大學與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合作,發表於 Communications Biology 的研究指出,年幼的蘇門答臘紅毛猩猩並非天生就會築巢,而是透過「觀察社會學習」—仔細盯著母親或其他同伴的手法,再反覆練習,才逐步掌握這項關鍵生存技能。
對紅毛猩猩而言,巢穴不只是床,更是避敵、保暖、防蚊與防風雨的重要保障。研究團隊分析長達 17 年的野外觀察數據,發現年幼猩猩在母親築巢時若「專注偷看」(peering),隨後更可能立即動手嘗試。若只是待在旁邊卻沒有觀察,則幾乎不會去練習,顯示「主動觀看」是學會築巢的關鍵。
在野外,紅毛猩猩會蓋兩種巢:白天的臨時簡易巢,以及夜晚高達 20 公尺樹梢的複雜睡眠巢。夜巢通常包含「枕頭」、「毯子」、「床墊」與「屋頂」等舒適元素。研究顯示,年幼猩猩特別會留意這些複雜步驟,並在觀察後增加練習次數。隨著年齡增長,小猩猩也開始模仿母親以外的成年個體,學習不同的築巢材料與樹種,展現出不僅是「怎麼做」,還包括「用什麼」的社會學習過程。
主動觀看是學會築巢的關鍵
不過,成年後的猩猩往往回歸母親常用的材料與方法,顯示跨世代的築巢習慣可能蘊含「文化特徵」。這意味著若棲地或族群消失,這些隱性的文化知識也可能隨之消逝。
研究者指出,雖然靈長類的社會學習常與工具使用掛鉤,如用枝條捕食白蟻,但此次證明巢穴建造同樣依賴觀察學習,且由於巢穴對生存至關重要,顯示社會學習在猩猩發展中具有基礎性角色。此發現不僅提供人類學與演化生物學的新線索,也凸顯保育紅毛猩猩與其棲地的重要性。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Guilhem Duvot @ SUAQ ProjectBY 4.0)
圖片來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CC BY 4.0)
參考論文:
1、Observational social learning of "know-how" and "know-what" in wild orangutans: evidence from nest-building skill acquisitionCommunications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