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京東也帶來了機遇
(德國之聲中文網)《日報》評論寫道,,每逢中資企業在歐洲開啟“購物之旅”時,往往會立即引起各方的警覺。因為人們擔心,中國人的並購行動,會導致核心技術流向中國。但京東收購入股 “Mediamarkt”和“Saturn”,卻不僅不用擔憂,而是應當高興。這篇題為《並非壞事》的評論寫道:
“就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可能並沒有必要為這項交易而憂心忡忡。畢竟,電子產品零售行業並不涉及關鍵基礎設施。 對於 Mediamarkt 和 Saturn 這兩個品牌而言,中國企業的加入反而可能是個好消息。因為按營收計算,京東是全球第二大的電子商務公司,並在中國市場建立起了極佳的聲譽,尤其是在產品質量保障方面。相比之下,其他電商平台上則充斥著假冒偽劣商品。“
《日報》評論寫道,從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最近的發言來看,他對德國傳統品牌表現出了相當謹慎和尊重的態度,並承諾將堅持“本地零售、本地設施、本地員工、本地采購和本地配送”的原則。
不過,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大量應用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最終是否會導致線下門店的銷售人員大量減少。畢竟,京東很早以前就已在中國試驗‘無人商店’,也就是完全無需人工操作的零售門市。
至於京東收購 Ceconomy (Mediamarkt 和 Saturn母公司)的動機,其實並無秘密可言:中國市場正經歷著慘烈的價格戰,零售行業更是首當其沖,而內需也遲遲沒有起色。相較之下,德國市場的利潤率要高得多。再者,Mediamarkt 和 Saturn 所銷售的大多數產品,本來就是‘中國制造’。如今京東試圖讓這些產品的銷售收益部分回流中國,本來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從中關村小店到中國電商巨頭
《南德意志報》文章講述了劉強東從北京中關村一家經營電腦產品的小店主,發展成中國家喻戶曉的電商巨頭的整個過程,文章寫道:
“與阿裡巴巴創始人馬雲不同,劉強東會避免同黨發生任何形式的沖突。他捐贈數十億資金,支持國家的再分配政策,還在偏遠地區建設物流中心。因此,京東較為平穩地度過了監管高峰。
劉強東也非常善於營造公眾形象。他有時親自穿上紅馬甲騎電動車送貨。他會回到自己出生的村莊,發錢給鄉親,並在鏡頭前稱自己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孩子’。但事實上,他仍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企業家之一。盡管已從管理崗位退下,他仍是京東的控股股東和幕後決策者。包括如今收購MediaMarkt-Saturn母公司Ceconomy的計劃,一般認為,也是由他定奪的。
早在2018年,劉強東就表達了進軍歐洲市場的意願。現在,他正利用德國零售業的疲軟,推進一個遠超電子賣場的戰略藍圖。對他而言,這場擴張是一次試金石:他的高效率、強控制和品牌質量的模式,能否在西方市場奏效?他試圖用中國式的邏輯,改造西方百貨公司的傳統模式。
從運送生豬的大車,到全球化的電商平台;從北京中關村的小店,到德國連鎖商場,劉強東的故事,是一個關於‘管控‘的故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