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建議每天2份水果 糖尿病風險降近4成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0日電)別再以為吃足蔬菜就不用吃水果,美國最新指引強調蔬菜不能取代水果,每天攝取2份以上水果,糖尿病風險降36%,營養師點名高營養密度低GI水果,如奇異果、芭樂都是控糖神隊友。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8成民眾未達成每天水果攝取2份以上的建議量,根據營養師的觀察,台灣人不重視水果攝取,與不少民眾仍普遍存有「沒吃水果沒關係,多吃蔬菜就好了」迷思息息相關。
營養師何明華今天在記者會重申,蔬菜不能取代水果,因為蔬菜與水果可攝取到的營養素不同,這個觀念已經被明確寫在美國糖尿病學會2025年最新糖尿病醫療照護準則,每天建議攝取2至3份,水果可生食,處理方便且易於攜帶,保留了水溶性纖維和維生素。
台灣人水果攝取不足,讓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王景淵非常憂心,他說,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缺少天然維生素與礦物質,會增加罹患第2型糖尿病風險。台灣糖尿病患者人數持續增加、有年輕化趨勢,20歲以上糖尿病盛行率達12.8%、19歲以上族群25.5%血糖數值已是糖尿病前期。
正確吃水果觀念深植人心,已是台灣控糖大作戰關鍵。王景淵引用一篇2021年發表於臨床內分泌和代謝雜誌論文作為佐證,他說,這篇針對7675名中年人進行的水果攝取量與糖尿病風險世代研究發現,每天攝取200克,約2份熱量為120大卡水果,發生第2型糖尿病風險降36%。
對於已罹患糖尿病的患者而言,吃水果同樣是每天不能少的控糖神隊友,王景淵說,國際文獻已證實維生素C可降低認知功能障礙的糖尿病併發症發生風險,在吃水果的時間選擇上,研究也發現第2型糖尿病友在早餐飯後吃低GI、高纖維、高營養密度水果,更有效控制血糖。
很多糖尿病友因水果吃起來有甜度,擔心食用後血糖會飆升而不敢食用。何明華說,水果甜不等於升糖指數高,其實糖友可以食用所有水果,但若要達到每天攝取200克的建議量,可優先選擇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GI水果,相同熱量可補充較多營養素與飽足感。低GI食物是指升糖指數(GI)較低的食物,通常指GI值小於或等於55。
何明華建議,早餐選擇1份水果,再把澱粉由平常的2份減為1份,再搭配蔬菜,取代部分澱粉,能更有效地幫助血糖控制 。至於「二高一低」水果推薦,包含奇異果、百香果、楊桃、木瓜、荔枝、番茄、柑橘、芭樂、西瓜、龍眼、酪梨、香蕉、芒果、水梨等都是好選擇。(編輯:李亨山)11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