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I 手機 Pixel 10 來了!AI 亮點整理,1 功能幾乎在台開發完成
AI 大戰中,Google 正在搶先一步,向消費者推出 AI 驅動的智慧型手機。外界傳言蘋果將在 9/9 發表 iPhone 17 系列,而 Google 選在台灣時間 8/21(今日)凌晨於美國舉辦「Made by Google」硬體產品發表會,正式推出 Pixel 10 系列等新品,Google 台灣也接著舉辦在台上市交流會,展現迅速將 AI 整合到設備、推向市場的企圖。
值得關注的是,Google 硬體副總裁彭昱鈞分享,Google Pixel 10 搭載的是全新 Tensor G5 晶片,採用台積電 3 奈米製程、與 Google DeepMind 合作,針對 AI 執行效率上進行優化,能在手機上運行最新的 Gemini Nano 模型,並支援超過 20 種生成式 AI 服務。隨著生成式 AI 爆發,各品牌發布的每款手機幾乎都搭載 AI 功能,Google Pixel 10 系列有哪些獨特之處?以下整理 5 大亮點。
1. Magic Cue,要成為你的貼身 AI 助理
引起國內外社群熱議的 AI 功能之一是「Magic Cue」,它是一個能在使用者需要的時候,自動「cue」出最有用資訊的 AI 助理,並建議下一步動作,有點類似蘋果當初想要做的個人化 Siri。Magic Cue 的建議會直接顯示在用戶正在使用的應用程式中,並以彩虹色的邊框標示出來以便區分,並同步顯示在 Daily Hub。
舉例來說,如果朋友傳訊息和你要照片,它可以即時幫你把相關圖片找出來並提示給你;當你撥打航空公司客服電話時,它可以自動顯示你的航班資訊。不過 Magic Cue 目前僅先在美國與部分英語系國家推出。
2. 拍照指導,教你拍出理想照片
Google 這次的新 AI 功能一部份是在提升拍照與編輯體驗。全新「拍照指導(Camera Coach)」,可以幫用戶省去拍照時的猜測,透過 Gemini 的多模態能力來建議角度、光線和相機模式。除了逐步的指引之外,Gemini 甚至會生成範例影像,讓用戶知道成品最後應該是什麼樣子,方便用戶對照、將鏡頭擺放至相符的角度。
3. 專業解析變焦,靠 AI 拉近 100 倍
在 Pixel 10 Pro 裝置上,Pro Res Zoom 選項也會運用 AI,讓使用者能以 30 倍、60 倍甚至 100 倍的倍率進行「縮放」。Google Pixel 相機產品經理傅敬文表示,這是 Google 首次將變焦能力提升到 100 倍,而這項功能並非只是達到 100 倍變焦,還運用了 Gemini AI 模型,能以更智慧的方式獲取影像細節,並且更巧妙地恢復已被破壞的細節,進行更好的還原。他分享,這項功能非常適合拍攝遠距離的景物,例如爬山時的大景,或是晚上的月亮。
4. 語音翻譯,能還原使用者聲音
生成式 AI 特別擅長的一個應用案例就是語言翻譯,許多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已經在自家產品中整合了 AI 翻譯功能,Google 也推出了類似服務:語音翻譯。
Google 語音翻譯特別之處在於,使用者可以在通話過程中即時聽到翻譯,另外是它會運用 AI 模仿說話者的聲音,使翻譯後的音訊聽起來自然流暢。此外,它還會提供文字逐字稿,方便使用者更好地追蹤對話內容。即時翻譯功能將率先支援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義大利文、日文。
5. 「引導入鏡」更人性化,台灣基地扮要角
「引導入鏡」功能是專為視障人士量身打造的 AI 相機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傅敬文分享,開發引導入鏡專案的成員幾乎都位於台灣。這項功能最初源於 Google 團隊內部的一個 Hackathon 專案,由一位團隊成員因其視障孩童的需求而發起,雖然這項功能概念不是全新,但今年運用 Gemini 新增了「場景描述」。
傅敬文強調,過去機器學習模型只能辨識簡單的物體,但 Gemini 的強大之處在於它能像視障者的「眼睛」一樣,能鉅細靡遺且帶有情感地描述相機所見的場景,例如,它能描述「兩個小孩在公園裡非常開心地玩一顆球,背景還有夕陽,這個氛圍是非常非常愉快的,現在這可能是個很好的時機來拍張照片。」除了視覺描述,該功能也透過震動和音效來引導使用者拍出好照片。
Google 怎麼決定開發哪些 AI 手機功能?
台灣作為 Google 在美國以外最大的硬體研發基地,不只有台灣人才,也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來到台灣。《TechOrange》向 Google 台灣團隊提問,他們如何決定開發哪些使用者功能?傅敬文分享,第一階段是想法生成,每個團隊成員都可以提出 idea,他們會在這個階段閱讀大量的報告和使用者研究;第二階段是驗證與使用者研究,他們有專門的使用者研究團隊,會盡可能地涵蓋廣泛且多元的全球使用者;第三階段是原型製作與測試。
Google Pixel 使用者經驗設計師呂佳舫補充,原型測試也分為多個階段,剛開始可能先從概念性的測試到最後進行更完整的使用性(usability)測試。Google Pixel 硬體技術專案總經理 Sumi Sam 指出,Google 的開發過程謹慎且多階段,而 Google 的內部員工即便非相關專案也會踴躍參與新功能的早期測試,是她觀察到的獨特文化。
有趣的是,為 Google Pixel 手機等硬體產品賦予 AI 功能的 Google 台灣團隊,工作之中也少不了 AI。傅敬文分享,因為需要研究大量使用者資料、對內部報告,他會運用 NotebookLM 研讀資料與報告演練。呂佳舫也會使用 AI 來加速資料查找、進行英文文法檢查,在設計工作方面則會運用 AI 加速原型製作與驗證,他認為這對於工作效率、培養對不同職能的認識有所幫助。
*本文開放合作媒體轉載,參考資料:Google、《TechCrunch》、《ZDNET》,首圖來源:《TechOrange》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