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力」成為企業關鍵戰力,IBM 揭台灣電子製造業強化韌性 5 大建議
IBM 發表最新年度 CEO 調查,結果顯示全球的受訪 CEO 認為目前最棘手的兩大經營挑戰是「供應鏈績效」與「關鍵人才招募與留任」。近 4 成受訪 CEO 表示,今年將聚焦於提升企業前景的「預測準確性」,此能力的重要性超越產品/服務創新、生產力/獲利能力,顯示「預測力」已成為新一代的企業競爭力。
台灣 IBM 諮詢總經理林翰解釋,AI 技術的進步,顯著提升了需求預測的準確性,使「預測力」成為企業關注焦點。他補充,除了 AI 被 CEO 視為「很可怕」的科技,但這些 CEO 認為「更可怕的是少子化、人口老年化,跟整個市場需求碎片化的問題,」 促使 CEO 必須更全面地應對風險與變局。
林翰指出,為了因應地緣政治、關稅不明確、客戶要求避險以及降低原物料上漲的風險,約 50% 台灣製造業者考慮或已在海外設廠。不過,台灣電子製造業並非毫無新廠建設的經驗,當前面臨的供應鏈挑戰有何不同?
台灣電子製造業的五大挑戰
台灣 IBM 諮詢顧問協理王喬指出,台灣電子製造業普遍面臨 5 大挑戰,首先,新廠投產時程壓力大,雖已具備新廠建設經驗,但是面對緊湊的投產時程,缺乏有效縮短時程、提升效率的方法,限制了生產韌性發展。
第二,客戶需求不減反增。儘管供應鏈變動加劇,客戶對交期和品質的要求並未降低,甚至在車用、航太、醫療等領域面臨更嚴格的監管要求。
第三,供應商成韌性瓶頸,台灣電子製造業可能要求供應商具備彈性或跟隨設廠,以應對大量拉貨需求,但供應商若資金吃緊、產能調度能力差或數位化程度低,難以支援企業擴張。
第四,過去為了快速投產、「應急」而生的 IT 架構難以應對全球多點設廠的需求,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使其更具彈性、可擴展。
第五,面臨跨領域人才需求、跨時區語言問題,以及具備 AI、IoT 等技術知識的人才短缺。
五大策略打造製造業韌性
王喬建議,企業要強化供應鏈韌性有 5 大策略可依循。首先是擴大 IT 基礎建設投資,包含 IoT、數位孿生等技術,以提前優化流程、提升新廠導入效率。
第二,導入 Agentic AI(代理式 AI)與自動化技術並強化資料治理。
第三,核心系統現代化。王喬表示,這是因為當在高薪資結構的歐美地區設廠,ERP、MES、WMS 等核心系統需要具備足夠彈性,以支援智慧應用。
第四,啟動更靈活的人才策略。因應全球 7×24 小時營運的需求。他提及,企業將開始擁抱人才外包,這不限於 IT 職務,也包括採購、人力資源、財務。此外,企業也應重新審視內部員工的職涯規劃、薪資結構。
第五,提升資金靈活性。讓關鍵的供應商更快速取得資金,穩定生產與交付,強化供應鏈整體的反應速度與抗風險能力。
王喬觀察,台灣多數大型公司都已針對前述五大面向進行布局,但是中型企業尚在起步階段。IBM 指出,台灣電子製造業需從「效率至上」轉為「韌性為先」。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首圖來源:《TechOrange》拍攝。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