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抽菸卻得肺癌 中研院發現男性易受空汙影響、女性易受飲食與基因影響
肺癌持續威脅台灣民眾的健康,中央研究院今天(20日)公布的最新研究顯示,不同性別在面對環境與內在致癌因子時呈現顯著差異。研究團隊透過全球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體分析,發現男性患者多與吸菸及空汙相關、女性則易受基因突變與飲食中亞硝酸鹽影響,癌細胞也更容易逃避免疫監控。
自2016年起,中研院發起「台灣癌症登月計畫」,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式展開合作;2020年,研究團隊揭示台灣女性肺腺癌患者中,不吸菸者的比率遠高於吸菸者。
中研院20日舉辦記者會指出,研究團隊近期完成首次涵蓋歐、美與亞洲多族群的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體研究後,證實在不吸菸的肺腺癌患者中發現多環芳香烴(PAHs)與亞硝胺等環境致癌物的突變印記,這並非台灣或亞洲特有,而是全球病患共通的現象。
計畫主持人、中研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陳玉如指出,研究也顯示男、女性對環境致癌物的耐受性不同,男性患者多與吸菸及長期暴露於汙染環境如汽機車廢氣、PM2.5等外在因素相關;女性患者則多受內在致癌因子如基因突變影響,癌細胞容易逃避免疫系統監控,而年長女性有特別高的比例是受加工食品中的亞硝酸鹽影響,亞洲女性又特別多。
陳玉如強調,每一個人受到這些因子的影響都是加成的,不是單一因子,而是很多因素內生跟外在的因子加成,而女性為何比較容易因為吃東西致癌,則可能與荷爾蒙有關。她說:『(原音)為什麼女性特別容易受到飲食影響?其實女性有荷爾蒙,那我們發現說這個荷爾蒙跟那些解毒的酵素它是有些作用的,女生解毒的那個酵素它是下降的,所以這可以說明男、女差異性。』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早期肺癌患者可透過手術切除、輔助化療或放射治療等措施獲得治療,但仍有相當比例在數年內復發,研究團隊透過蛋白質體分析,將肺腺癌分為三大亞型,其中名為C2「類晚期」的亞型雖然在臨床上屬第一期早期癌症,卻展現與晚期腫瘤高度相似的分子特徵,復發與轉移風險極高。
陳玉如說,在知道成因與亞型之後,團隊鎖定特定亞型中表現量特別高、且會影響癌細胞存活的蛋白質與磷酸化位點,發掘出多個具臨床潛力的藥物靶點,預期將能為肺腺癌的早期監測與精準治療帶來新契機。該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編輯:沈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