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生成影片氾濫,YouTube 宣布「AI 垃圾」影音營利限制
你也有發現,近年 YouTube 開始出現大量由 AI 產製的影片嗎?YouTube 近日宣布,將從 2025 年 7 月 15 日起更新 YouTube Partner Program(YPP)政策,明確限制由 AI 大量生產、缺乏原創性的影片無法賺取廣告收益,以維護使用者體驗與平台聲譽。
這類透過生成式 AI 製作的低品質內容,又被稱為「AI 垃圾」(AI slop)。「AI 垃圾」通常為了快速堆疊點閱或廣告收益而生產,這些影片利用 AI 自動撰寫腳本、錄製旁白,製作視覺畫面,從頭到尾都沒有創作者參與,內容品質較低且重複性高。
「AI 垃圾」充斥,高度擬真內容敲響 YouTube 警鐘
近年來,YouTube 已多次面臨 AI 影片濫用問題。像是一些 AI 音樂頻道,儘管原創價值不高,但訂閱用戶數量卻非常龐大。另外,近期一系列在 YouTube 上點閱數突破百萬的「犯罪紀錄片」,讓許多觀眾以為是未解懸案,甚至留言呼籲警方調查,但這些影片後來卻被發現全是由 AI 自動生成,顯示 AI 影片的高度擬真程度已足以誤導社會判斷。
更令人警惕的是,YouTube CEO Neal Mohan 本人也曾成為 AI 影片的受害者:有詐騙集團利用 Deepfake 技術偽造 Neal Mohan 的語音與影像,引導觀看者進入釣魚網站。雖然這些影片已被下架,卻也敲響 AI 影片生成的警鐘,進一步推動 YouTube 反思既有的 YPP 政策內容。
透過降低獲利抑制低品質內容氾濫
YouTube 強調,這次更新 YPP 政策的主軸,是明確規範大量生產(mass-produced)與重複性高(repetitive)的 AI 生成影片不得參與 YouTube 廣告營利計畫,目標透過降低獲利來抑制低品質內容氾濫的現象。
YouTube 編輯與創作者關係主管 Rene Ritchie 表示,這次 YPP 規則的改變,只會影響極少數「品質不佳」的內容,並不代表 YouTube 反對 AI 影片的創作空間。例如「反應影片」(reaction video)或是有明顯人類參與的創意作品,仍可參與廣告分潤,並不在此次限制範圍內。
隨著生成式 AI 工具愈發普及、創作門檻降低,也讓真實與虛構間的門檻更低。未來,如何在善用 AI 與維持內容可信度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每一位內容創作者與平台共同面對的新課題。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資料來源:《TechCrunch》、《QUARTZ》、《404 MEDIA》,首圖來源:Unsplash。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