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為何要自研 AI 開源模型 FoxBrain?專訪鴻海研究院 AI 研究所所長栗永徽
專訪:《TechOrange》社長戴季全 / 撰稿:廖紹伶
生成式 AI 在全球掀起巨浪,作為全球最大製造服務供應商之一的鴻海,為何選擇投入自研大型語言模型 FoxBrain 並宣布開源?《全新一週》專訪鴻海研究院 AI 研究所所長栗永徽,深入了解 FoxBrain 出現的決策脈絡,以及這家製造巨頭為何走向平台角色,打造下一代 AI 生態系。
從製造升級出發,AI 成為鴻海轉型關鍵技術
鴻海研究院 AI 研究所所長栗永徽表示,過去鴻海的製造流程仰賴大量人力,但是當兩年前生成式 AI 大爆發,他們看到 AI 將帶來新一波製造業大革命,也帶來新的機會,而這也是「鴻海轉型升級的大好機會」。
目前鴻海已經在工廠哪些流程導入 AI?栗永徽表示,很多製造生產的小環節都已融入 AI,舉例來說,運用生成式 AI 和大型語言模型技術,可以協助在少量多樣的產品線上進行瑕疵檢測,以及產線排程最佳化、提高生產率,而鴻海的「關燈工廠」更是最佳體現。
值得關注的是,鴻海不只是導入 AI 應用,更進一步開發自有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 FoxBrain,並選擇對外開源。
鴻海為何要打造自己的繁體中文 LLM?
FoxBrain 的誕生,正是為了解決這場製造升級背後的核心需求。栗永徽在訪談中提到 2 個因素促使鴻海自行研發 FoxBrain。
首先,他表示鴻海累積了 50 年的製造資料與獨家經驗和知識,如果使用外部語言模型,特別是外部雲端模型來進行 AI 升級,其核心技術和機密可能因此外洩,「對於鴻海來說,如何保守核心機密,是我們非常重要的重點。」
第二,栗永徽認為,如今 AI 模型訓練的競爭關鍵不在於模型架構,而是高品質資料,而這正是鴻海的優勢所在。
然而,在強調資料保密的同時,鴻海卻又選擇在 6 月底開源 FoxBrain 模型給外界,是否有造成鴻海機敏資料外洩的疑慮呢?
選擇開源,並不等於技術外洩
栗永徽強調,一方面,鴻海研究院希望將前瞻技術成果回饋給社會與學術界。另一方面,他強調模型本身只是「肥沃的土壤」,真正的差異與價值在於企業如何在其基礎上「建立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FoxBrain 開源後,「各家企業可以用自己的資料再進行 fine-tune(微調),更適合用在他們的工廠或產業裡面,」栗永徽如此說道。換句話說,鴻海並不會因為外界使用了 FoxBrain 就拿到鴻海的機密資料。
不只是一次性實驗,FoxBrain 將持續演進
FoxBrain 並非一次性釋出就結束。栗永徽透露,鴻海已將其列為長期專案,預計每年更新模型版本,明年可能推出具備多模態能力的 FoxBrain 2.0,整合影像與語意理解能力,進一步拓展應用場景。
栗永徽解釋,這樣的多模態模型未來將可應用於產線視覺分析、後勤文件理解等情境,「都會有更多元的想像空間。」
值得關注的是,鴻海自今年 COMPUTEX 以來就一直強調鴻海要成為一個平台,這和其過往在供應鏈的製造商角色不同。訪談中,栗永徽便提及鴻海從供應鏈上的製造供應商,轉向具備開放式平台潛力的 AI 生態系主導者,「我覺得這對鴻海來說,也是一個新的領域。」
對鴻海而言,導入 AI、發表並開源 FoxBrain 等這一連串行動不只是一場技術升級,更代表鴻海企業角色的重新定位,展開全新的商業模式。
*本文部分初稿由 AI 生成,經《TechOrange》編撰,圖片來源:《TechOrange》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