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校園挑戰多、責任重 資深校長們保持熱忱的3心法
作為校園的領導者,校長們背負著各式各樣的辦學責任,例如帶領教師團隊規劃學校願景,推動教育主管機關的政策等等。在某些偏鄉小校,校長更面臨師資人才缺乏、廢校轉型的課題。在種種挑戰之下,校園領導者們如何保持教育熱忱,持續堅持理想?
在翻轉教育Podcast「校長真心話」節目中,許多校長分享自身辦學信念以及調適心情的方法,本篇文章歸納出3個心法。
心法1:運動、獨處思考,保持身心調適習慣
面對每天繁忙的公務,良好的身心調適習慣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礎。
對台北市永春高中的林春煌校長而言,校長是帶領一所學校的「火車頭」,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的動力,一方面也要顧及整體團隊的前進節奏,因此他認為如何適當的調配精力,是自己當校長的最大挑戰。
為了保持身心狀態,林春煌注重睡眠,10點多一定就寢,並且維持大量運動的習慣,每週的運動項目包含打球、跑步、重訓。
歷任一間偏鄉小校、一間明星大校,現在在新北市福和國中服務的陳君武校長,則以獨處與省思作為身心調適的方法。
陳君武說,在教育現場難免有不如意、覺得辛苦的時候,因此有獨處與省思的時間十分重要。他通常會在每天下班前,或隔日上班前,花一段時間梳理工作與思緒,例如他常會在6點半到校,並在7點看導護前,花30分鐘沉澱心情,準備好一天的能量。
此外,陳君武也將學生、老師、家長們贈送的卡片作為恢復心情的療方。他會將卡片們放在辦公室的桌子、櫃子上,每當「累了、過不去的時候」,看看卡片,就會「喚起自己的動力,繼續再往前走。」
心法2:正向思考,保持成長型心態
面對壓力與挑戰,許多校長能夠持續辦學,源自「勝不驕,敗不餒」的成長型心態。
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前校長陳勇延認為,教育是一件難以速成的事情,因此教育工作者們需要保持信念與成長型心態,持續耕耘。他常鼓勵同仁:「我們沒有失敗,我們只是還沒達到我們想要的境界而已。」
台南虎山實驗小學校長林勇成,也習慣以正向思考面對辦學職涯中的種種挑戰。
過去虎山實小由於鄰近糖廠關閉、社區消失而面臨招生不足的廢校危機,林勇成上任後,帶領學校團隊凝聚共識,以聯合國際生態學校(Eco School)認證為目標推動生態教育,成功轉型為實驗學校。
談及在校長生涯中,是否有過放棄的念頭,林勇成展現樂觀積極的態度,認為一時的成敗對他的心態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他的出發點是實現有意義的目標,因此成功了自然值得欣喜,若是失敗了,繼續努力。
心法3:學會轉念、看見自己的影響力與價值
適時的轉念,以及看見辦學的影響力與價值,亦是保有教育熱忱的關鍵。
台中市烏日區溪南國中的張祥宜校長,在人數不足兩百人的小校裡,推動機器人課程,帶領學生在國內外各項賽事獲獎,更與參與課程推動的一名教師一同獲得師鐸獎肯定。
張祥宜認為校長最大的挑戰,是要平衡多重任務與角色,除了學校發展、師生關係維繫,還要與教育主管機關、社會民眾維持良好關係。此外,學校的各項活動與研習,也使她必須犧牲部分的家庭時間。
張祥宜對此有一套轉念方法,比如說當她因為校長職責需要出席學校畢業典禮,而無法參加兒子的畢業典禮時,她會想:「我好好照顧別人的孩子,我的孩子也被照顧著。」以正向的角度看待職責與家庭之間的取捨。
另一個支持張祥宜持續辦學的動力是,相信自己的作為能造福人群。
這份信念源自於當年報考校長時,朋友的鼓勵:「老師能影響整個班級,但校長能影響整個學校。」秉持著初衷,張祥宜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帶來改變,希望自己成為學生的引路人,與團隊共同實現願景。
在節目訪談中,陳君武同樣也分享了成就他人帶給自己的動力。陳君武認為當校長是一個「渡人渡己」的職業,他說:「成就別人,其實自己也不斷地在成長,我覺得是一件很美麗的事情。」
歷任三間學校,在陳君武眼中,辦學就像在打造作品,使他總是充滿動力。渴望能將作品打磨越來越好的心,帶著他與時間賽跑,努力前行。
*更多校長們分享的精彩內容,請收聽翻轉教育Podcast每月播出的《校長真心話》
留言 0